所谓的心理测试

不知不觉,我们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的心理测试。网页类型的,杂志类型的 。给你谈谈你的自闭程度,你的自卑程度,你的人际交往能力,你的发展潜力,在你心中最重要的人,你的星座,你的一切,都可以通过一个一个测试赤裸裸的写在一两段话里。
然后大家便开始思考了,有沉默的,也有抉择的;有淡定的,也有外表淡定,内心翻腾的;有人不在乎,有人对它更为着迷。
我们究竟想通过心理测试了解什么呢?或者我应该问,我们需要什么,所以才会诞生这样的东西。

答案其实很简单,了解自己与认可自己。很多人其实不了解自己,或者是半 了解半疑惑,我们究竟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困扰着我们,所以我们需要一样东西,来认识自己,也是认可自己。说认识,想必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心中已经有这么一个模型,叫做自我评价,我们需要心理测试的结果来肯定或者推翻它。而我说认可自己,其实很简单,我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观,我们心中最希望自己是怎样的人,我们其实可以通过选项看到结果。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去选择靠近最希望的结果的选项,因为我们想通过这个认可自己,告诉自己也是告诉别人,看我就是这么自信的人,或者我就是这么强大的人;而有时候又强迫自己不去选,因为我们想了解真实的自己,我们很惶恐,很期待这个真实的结局。其实心理测试吸引人的地方,最关键的便是这个在内心纠结的过程,你是想了解自己,还是想认可自己?
挺喜欢 《爱情公寓》里面的一句话,当你面临抉择的时候,抛一枚硬币,其实不是为了看到所谓的正反结果,因为在抛的过程中,你已经有了答案。心理测试也是这样,它可能反映在你开始这个测试之前,其实你有所了解,有所抉择,只待肯定;也可能反映在你做完这个测试之后,这个也就是我们常看到或听到的评价:我觉得这个测试挺准的,跟我挺像的……大多以自我开头加上一个自定的主语,其实说来说去,便是你内心的答案。我们需要心理测试,不仅仅是需要它给我们的答案,更是需要我们给它的答案。人,或许就是矛盾的纠结体。
如果你真心在意这个测试,你是不会告诉别人你的答案的,因为,那就是你自己,而我们,都需要掩饰自己。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时候,老师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就看他袒露给别人的内心想法的程度。无论这个人多积极向上,乐观豁达,他都会有这样一个不许他人踏入的雷区。我们在做完一个在意的心理测试之后,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这个测试符合你认可自己的目的,这个时候,你或许会告诉朋友,看我就是如何如何诶;二是这个测试让你了解到一个你不愿意接受的信息 ,你看到了真实的自己,而这个时候的你通常不想告诉朋友,看我就是这样害怕,我就是这样如何如何。从自己的角度看,做心理测试就是一种典型的博弈论的战场,你的竞争对象其实就是你内心的答案,你所认可的价值观,结局如果不经过协调,往往是两败俱伤。而对于别人,往往拿到一个测试的时候,你都会想让你的朋友测测,为什么?其实从别人的角度看,他想知道你是怎么样的人,可能有些人是基于单纯的想了解你,也有些人是基于人类前进的动力之一———好奇心,就像潘多拉的好奇心一样,泛滥了便是灾难,至少这个灾难是对于你,因为把自己完全展现给一个人是件痛苦的事。

所谓的心理测试,就是披着羊皮的狼,它套住你的思维,给你一个了解自己的华丽形象,在给你一个纠结选择的无奈过程,最后留下一个难堪的结果,让你和自己的内心作战。转来转去,真正了解自己的方式不是那一两段ABCD型的话,而是给你的一个思考自己的时间,一个思考自己的过程。其实答案不是那几段话,而是你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谓的心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