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TiD总结

7月18日当天有幸听了敏捷软件开发大会、规模化敏捷论坛、系统思考3个论坛相关的演讲。一天的课程下来,主要收获有3个方面:

(1)Do Agile到Be Agile,大家都挺艰辛

 听了不同公司的敏捷转型实践经验分享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大家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敏捷的”,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公司的敏捷转型面临的难题都不一样。

 从个人角度来说,比如团队成员不喜欢改变,比如已经实施了CMMI,不希望变动我熟悉的范畴等;我不喜欢(事),比如我不喜欢这个项目、不喜欢敏捷等;我不喜欢(人),比如不喜欢某某人等。

 从组织架构来说,华为面临着决策需要层层审批、流程长,在项目启动前必须要完成所有的需求的规划;现有的瀑布模式分工细致,组织内部传递、等待、依赖较多。

 从需求角度来说,京东面临着缺少可落地的优先级规则、优先级调整频繁、紧急需求搭便车、团队超载严重等。

面临市场竞争加剧,期望能更短的时间交付需求,演讲者分享了各家公司的成功实践经验,比如华为开展PI Planning,商务大Boss到场讲解商业愿景,帮助团队成员了解商业愿景,振奋员工士气;京东推动投产批次增加,形成双周一投产的快节奏“高铁模式”等。

(2)守破离,适合才是最好的

 敏捷框架是基础,是为了帮助团队不从零开始。但真正的实施落地,还需要结合组织本身的特点。

华为在评估了业界的多个大规模敏捷框架,如DAD、LeSS、SAFe,确定基于SAFe框架进行适配,来解决软件面临的问题。但因其本身组织架构的特点,SAFe并不完全使用,因此在SAFe框架基础上,进行了“本地化”,形成了适配版本的框架。

 京东为将本来的开火车的模式(每年固定3-4个投产点)改为高铁模式(每双周就有一次投产),基于SAFe框架,建立内部《敏捷团队流程规范》以及配套的版本平台工具。

 作为敏捷试点部门的PO,在TiD会场通过“58房产的设计思维案例分享”,我也收获了“关于基于设计思维快速启动工作坊这么好,可以如何落地”的答案

根据产品的成熟度不同,我们设计思维的落地实践方法都可能有所不同。产品在初创期,其本身就是没有多少用户量小规模尝试,需要思想导入设计思维理念,快速验证MVP,数据先行,延迟决策;在产品成长期,已经有了一定的用户量,需要关注用户在产品上的行为,他们在想什么,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在爆发期,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用户量,则需要通过用户体验地图、用户画像,发现用户痛点,改善用户体验,千人千面,带动业务大幅度增长。

(3)形成自主敏捷团队才是终极目标

 作为一个组织,敏捷转型不是在外部敏捷教练的引导下,进行了敏捷仪式就可以了。一旦外部敏捷教练撤离,过不了多久敏捷就又有可能消失(康威定理)。我们需要在组织内部找到领导力小组,形成自组织的敏捷团队。


 通过一天的课程学习,收获了满满的技能,也收获了不少实践案例,希望后续有更多的机会多走出公司,学习业界先进。



听到的演讲:

(1)《以教练状态联结形成敏捷组织》

演讲者:刘丛 HCDL Leaning创新敏捷教练

(2)《痛并快乐着——华为软件产品规模敏捷变革践行实录》

演讲者:海波 华为软件产品线流程与质量主管

(3)《从火车到高铁的飞跃——APP团队大规模敏捷的改革与实践》

演讲者:单冰 京东AI平台与研究院——敏捷教练

(4)《用户设计思维在58房产的落地》

演讲者:张维 五八赶集集团 资深项目管理工程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TiD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