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歌声2017》第十期漫评

我本来是不写《中国新歌声》的乐评的。

新歌声,以及其前身好声音,当然是中国质量最高的音乐节目之一。它为观众奉献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Live。然而,这个节目的原罪,便是只见音乐,不见歌手。当然,在盲选阶段,只听声音选人,是一种抛弃先入印象、只凭声音说话的创新。但是,随着比赛的深入,第二轮之后,节目又回重新回到“商业价值”“前途”的功利考量,而导师过重的个人特色以及节目“真人秀”的定位,又进一步模糊了选手真正的价值,也和节目初衷渐行渐远。

一个个让我们久久难忘的好声音,一个个鲜活的灵魂穿过重重的荆棘和迷雾走过来,我们刚刚照面,不及通过音乐互相问候,不知如何便仓促淘汰、草草离去。我们仍然无从知道他(她)是谁,他的理念、她的渴求、她的伤痕在哪里:这些才是作为我个人来说,最想从每个歌手那里得到的信息,也是这些歌手能带给华语音乐的真正核心的东西(而远不是那些似乎很独特很刺激却实际上能复制的声线和机能)。

因为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总是与作者息息相关、紧密难分的。它在技术之上,必然是内心和灵魂的表达。是一个人生命的沉淀和沥取。

就好像(我经常举这个例子)只有蒙德里安的格子才是伟大的格子,叶永青的随手一画才叫伤痕。许多人简单的把这些归于商业的炒作和圈子的追捧,但只有关心一些艺术史,了解这些艺术家,看过他们一路走来艺术上的探索、挣扎、突破和涅槃,才能明白他们作品从冥冥之中降临到这个世界的微妙而崎岖的路径,才能了解其中的精彩和伟大。

因此,即便在多元化方面、在综艺效果方面,新歌声无疑是相当出色的,但它难以出现真正的艺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冠军以外难以走出真正的艺术家。它归根到底只是一个综艺节目,核心永远不是歌手;它也不是为现场观众所制作的节目,无数人现场的体验都印证了,在灿星的棚录节目是一种痛苦的体验。

从七点左右组织观众排队,到无休止没有明确时间点的等待,到八点多才开始进场,大量准备工作还在进行中,往往靠近十点才听到第一首歌。录到凌晨两三点更是家常便饭。

音响条件之差更是令我难以接受。歌手的歌词几乎很难听清,细节一片模糊。当然,音响有指向性,只留两个小单元朝着背后观众席自然在这么一个大棚里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但即使正对着主单元的刘欢也不止一次提到现场的音响条件很难听清一些细节,说明了一些问题。因此,在许多情况下,现场乐评人更喜欢选择能够克服音响问题,有更强爆发力和穿透力的声音,也是情理之中的。

所以与《歌手》乐评人和观众不分彼此的挤在一起享受顶级音乐飨宴不同,在《新歌声》的现场几乎很难听到什么播出版本没有的细节和震撼,乐评人和导师们正经危坐在精心设计的座椅上,个个疲惫不堪、搜肠刮肚;观众们也精疲力竭、万念俱灰,除非是真粉,也很难享受所有的音乐。或许对于这个节目来说,现场观众的唯一作用也是导演的道具而已。

中国最好的流行音乐,最好的Live Show,唯独只在《(我是)歌手》。

然而我还是通过黄牛参加了这一次新歌声的录制。并且坚持选定那英组内冠军赛来观看。我知道,那英组的四朵金花可能乏善可陈,多元性、音乐性上可能并不如其他三位导师的场子(对比《日落大道》和陈奕迅战队的《第一个雅皮士》就一目了然),演唱能力上也都有局限,没有哪个有上等之资。但我坚持选择这一场,只是为了来现场听听我爱上的一个声音。

这个声音当然不是自由而空灵的肖凯桦,不是变化无穷的扎西平措,不是浩大深沉的冀行,也不是灵性恣然的董姿彦。

而是李雅。

从海选我便特别偏爱这个声音。她的中音区,有着那英曾经的质感,而高音区的共鸣,又自有她的清亮。不管是《旅途》还是《越过山丘》,她的叹息、金销玉碎般的尾音,都有一种小楼吹彻玉笙寒的凄婉,让人心折。特别是《越过山丘》,第一遍听完后我即评价,秒杀了杨宗纬磨磨叽叽的强行文艺,把沧桑和潇洒同时抖落了出来,听的人心颤,这才是值得致敬给李宗盛的一个演绎。

甚至她的长相,虽然并不出色,却别有一种让人感觉充满了内容的(No offence)Ugly Sexy,这是一种自信和经历而产生的美。让人忍不住的去对这个女孩产生兴趣,她从哪里来,她的故事是什么,她真正想说的是什么。从她的高音方式来看,似乎她的音乐世界还有许多没有展示、没有发掘的东西。

于是,我来杭州看李雅。这一场,真正的是选歌决定了一切。而选歌,也真未必是她们的本心。

第一轮

李雅、张磊《我爱你,再见》

正是这首歌坑了李雅。明明不是民谣女孩的李雅由于节目的定位,被拉去核张磊和唱。

伦巴的慵懒节奏,不温不火的旋律,就算带着惆怅,也并不是适合比赛的一首歌。它是极其内敛的,也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的。而在编曲复杂度、舞美华丽度上,和后面三首合唱歌曲都不是同一个级别,改编上也几乎照搬乏善可陈。不论谁来唱,都是吃力不讨好的。

事实上,就作品本身而言,这首歌并不差,和现在大部分华语民谣一样,文学性远大于音乐性。再加上原唱朴树的独特气质,这首歌呈现出一种极度个人化、内心化的态势:

“哪有什么永远”

“下一曲舞伴更换,失去的用不再返”

“时光已将一切更改”

看似是一夜相逢的寄语,实则是一种繁华背后的寂寞,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惆怅,玩世不恭背后填不满的渴望。

可是,一旦改成对唱就似乎一切不对劲了。

张磊和李雅虽然已经在局促的音乐空间里,用自己的声线和细腻的把控,最大限度的去讲述这首歌要说的东西,但对于如此浮躁的比赛现场,大部分人听不清歌词、更看不见提词器,在重重灯光干冰营造的氛围里,如同在加了太多调味剂和复原乳的奶茶里,那几片上好茶叶泡出来的茶味——若不是有心的人,根本无从品起。

所以现场乐评人的评论中,总是出现“甜蜜”“温暖”这类不论是和原曲还是和两人的现场的情绪状态都格格不入的词。可见在这样的场合,就算唱者有情,听者几乎也没有catch到。

如果我来编排这首歌,必然不会让两人坐在高脚椅上,去营造这样一种酒吧约会的廉价气氛,而一定会把两个人远远隔开,中间是陶醉对舞的舞者。并在需要抒情的地方,尽量减少鼓点,变成繁华过后,两个错过的人“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悠长叹息。

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比过后面梁博气场强大的乐队。

或许,拿到歌曲分配的时候,第一轮的结果已经明白了七八成。

26岁的李雅,不论从容貌、从年龄、从可塑性上,都不如另三位小妹妹,何况在这一场她因为过于紧张,一开始也有些许音准的问题。

想要让她多唱几首歌,也仅仅是我个人的一厢情愿。但我真想听听李雅的《喝酒Blues》,真想听听真正的她。

希林那依高、梁博《男孩》

希林从第一场以来给我的感觉,是什么都有一点,让人直觉上会产生这样的印象,这个女孩有很多种颜色,又很有个人鲜明的特色。但再仔细着么一咂摸,却发现她实际上没有哪点做到极致,个人在音乐上的特色也似乎没那么鲜明。四首不同的歌曲风格各异,她的声线有撕裂的力量,有空灵的哀婉,也常有质感的摩挲,但却很少形成非常有力的一拳。

但这首《男孩》做到了。

相比《歌手》中沉浸自我表达自我的版本,《新歌声》的男孩显然目的性更强,冲击力也更强。速度上这个版本似乎略提高了几拍,而在定调上配合女声的爆发,男声降了1Key定在了C大调,而女声就自然的转到了5度的G调上,听感衔接非常出色。

鼓声一响,我就知道希林那依高赢了。摇滚乐队在现场产生的气势,真是碾压性的,而希林上冲的唱法更是把这首歌的意境从内心的独白强行拉到仰头的咆哮,虽然高音不过D5,更多是停留在B4,却有着穿云裂帛的质感。就算前面李雅的那杯奶茶还有余味,这爽烈的白兰地也足以霸占一切的感官和神经。何况编排上,这首歌还特意加上了一个情绪爆发的bridge,追求现场效果的意图明显得不能再明显。

然而,如果光就艺术表现来说,我依然还是更喜欢原版的意境。梁博比赛时没少唱汪峰的歌,但他自己的歌,却很少高亢嘶吼,多是短平快的精悍击打,相比而言,更有一种欲说还休、无语凝滞却坦然向前的阳刚与成熟。像这首《男孩》,虽然始终贯穿着swing的节奏,但梁博却始终将之与重音分明的平均节奏交织,弹出来的感觉也不是潇洒轻松,而有一种“笨拙感”,仿佛是那个男孩跌跌撞撞一路走来的写照,他是不善言辞的,他是坚强执着的,他是即便过尽千帆依然有一条伤痕刻在心里、不知如何表达,又绝不愿矫情痛哭的。所以当梁博唱“我只希望疼痛来的更痛快”时,确有铁汉柔情,直扎心窝的痛彻感。这个男孩是过去,是心中那个不曾变的自己。

而希林版本唱的则是一种现在式,尽情发泄、尽情愤懑,少年不得意,唯有醉金瓯。当然符合她的年龄以及“当一回男孩”的情趣,只是这样的表达,实在过于过于浅俗了。

叶炫清、张碧晨《胡桃夹子》

胡桃夹子这首歌我一直很喜欢,虽有旋律借鉴之嫌,却折射了张碧晨非常良好的音乐审美和细腻的文学直觉,我在《歌手》的乐评中已有写到,不再赘述。

叶炫清从盲选以来就有小张碧晨的绰号,她的音色确实和张碧晨有相似之处,何况她自己透露也是张碧晨的粉丝,她的唱腔,很可能也是长期以来学习张碧晨而磨练出来的。因此那英把她和张碧晨安排在一起,也算是成人之美、情理之中。

但是成也张碧晨,败也张碧晨。

即便经过后期处理,叶炫清声音的能量也难以保持和张碧晨一个水平之上。虽说她的声线,比之张碧晨更有一种青出于蓝的清亮纯净,但从听感来看,叶炫清,每当我觉得她唱得相当不错,张碧晨的歌声接着响起,几乎立刻就能把叶炫清比下去。不管是那种水晶般的声线质感、更充分通透的共鸣,还是中低音区的表现力:张碧晨的声音犹若提琴,有透亮婉转的高音,也有深沉厚重的低音,在表现胡桃夹子这样一首戏剧感很强的歌曲时,也就展现了极其丰富的音色变化,吟哦呐喊无不顿挫含情;而叶炫清则如长笛,优美悠扬有余、音色和表现力的丰富程度上却大为不如。

因此,虽然确实两人的声音很像,但功力的差距,在现场即便有时上半句分不清是谁唱的,下半句就立刻能分别出来。这种高下立判的对比,成为了叶炫清最大的失分项。

再者,从播出的版本来看,以胡桃夹子着么复杂的情感、激烈的情绪,叶炫清或许是年龄或者经历的原因,又或许是和偶像合唱过于紧张,完全不在戏中,目光呆滞、表情单一、几乎没有肢体语言,只能算“完成”了这个作品,而并不似原作者张碧晨那般有着深刻的体悟和表达。

何况在这一场,张碧晨也明显不是最佳的状态,这首自我抒发、独角戏般的歌曲,分割成两个人来唱,对方又没有足够的实力来形成对抗和交流,情绪便会屡屡中断,比起之前数个现场,不管是投入度、肢体、眼神,还是感情的细节把控,都略有欠缺。

叶炫清仅有的值得一说的亮点,或许就是最后的“哒”声吟唱,如泣如诉,有那么一瞬间打到了我的心。

郭沁、周深《大鱼》

四个人中间,大众印象最淡薄的,必须是郭沁。甚至开录时还有许多现场的观众还在窃窃私语的讨论她到底是谁。感觉上,她才是那个炮灰,会摧枯拉朽般被《新歌声》里机能、素养都远超她的选手们瞬间撕碎。

我第一次听到郭沁的《美若黎明》,就不是很满意,觉得纯净是纯净,失之于死板,或许确实年龄太小,无法唱出李建那种发自灵魂的对至美的崇拜和追求,因而难以说服我。甚至pk赛中的《船歌》,从播出的版本来看,也不是第一耳的惊艳。

开场时那首《日落大道》里,最不出众的也是郭沁。不管是李雅、希林那依高还是叶炫清,都在有限的几句中展现了声音的质感和特色;而郭沁藏在众人之中,毫不显山露水,如同洁白的底色。

因此其实现场没有多少人看好她。特别是这首《大鱼》。报出曲名,我就预感刚刚那一幕又要重演,郭沁要被合作的歌手比下去。

何况,当周深穿透力和质感都极强的女声响起的时候,我便几乎惊呼,居然还比原曲升了2 key,郭沁该如何表现?

对于男声声音偏女性的同key合唱,女声不仅仅是唱功上要更稳定和动人,在声线上也一定要更女性,或者干脆反其道而行之雕琢质感形成反差,否则就会很容易显得黯然失色。

郭沁开声了。

一听之下,似乎是印证我的预想的,这个声线比不上周深。

但魔法出现了。这个魔法来自两个人共同的努力。

周深的声音如一弯寒刃,清冷孤独,在第二遍主歌开始,周深忽而在低8度处低吟衬托,忽又飙出妖媚飘渺的D5#,忽又在三度处唱出和声,千变万化,却又悄无声息,怪不得乐评人们纷纷用个“妖”字来形容他。但这么清冷美艳的声音,却一点都不喧宾夺主,甚至刻意压抑音量,来给郭沁做衬托,本场最佳帮唱非他莫属。

而郭沁的声音却如一轮暖月,那是女性才有的包容和温暖,那是无论多少悲喜多少忧愁都能任意倾倒进去的一面湖水。它固然不是媚人的,不是惊艳的,却是最平和的,如同《大鱼海棠》里的云海和夜空。在这样的声音里,我们能感受到安定,感受到安全,感受到心灵的宁静。

在周深歌唱的时候,郭沁总是面含微笑、低眉颔首,沉浸在音乐的美好之中,如同这个歌声同时也在自己心中发出。于是,这首男女合唱,便如同了一面镜子里外的两个性格,互补、相融、完美无缺。

透过硕大的眼镜镜片,我看到的是真正的女性的温柔。这是周深再过人的唱腔也取代不了的。

-----------------------

第二轮

希林那依高《她来听我的演唱会》

选歌,选歌,这首歌的选择注定了她退出了竞争。

说实话,在演唱上,其实希林已经在她的能力范围内足够的细腻,该伤感的地方有伤感,该唏嘘的地方有唏嘘;在改编上,加强了rnb的律动,

况且,希林在这首歌上文学性的偏差甚至远大于《男孩》。她自己说,这首歌的动机,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幻想中自己未来不同年龄的人和唱着歌的自己的聆听和对视。这个想法本身当然很文艺,也无可厚非,但是具体到这首本身已经有生命的歌上面,就显得相当牵强了——

即便抛开张学友和无数优秀翻唱的珠玉,仅就歌词来说,它对于人生、对于,已经远远不是少女的旎想能够承载的东西,即便希林想要把这首歌拼贴进她的手帐,成为一种私房,这首歌本身的血腥和酸楚也会不甘心的猛烈挣扎。

特别是

“年轻的女孩求她让一让位”、

“小孩在问她,为什么流泪

身边的男人,早已静静入睡”

这样的语句,几乎完全无法放入她自己设定的语境,甚至反而产生了一种“眼前的苟且”和“远方的诗”的分裂,很难想象这个少女会为自己勾勒那样一个褪色而残酷的未来的现实。从最牵强的角度理解,或许她想表达的是不论生活多么不堪,她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单纯歌唱的女孩子,但是这样的自我加戏,是万难传递到听者的。

何况,在一歌定胜负的情况下,选择这首波澜不起、尽量做减法、全靠细腻拿捏、需要第一流的唱功撑起的歌曲,不知是一种自信还是任性。唱功和阅历都远未臻于上乘的希林唱得可圈可点,却离唤起观众的感动和共情还有距离,现场效果也确实不佳,

郭沁《紫》

当我第一次听到蔡健雅唱《紫》的时候曾经赞叹说:“也亏是蔡健雅这样独特滞涩的声线,把一个充满Indie感的孤独灵魂赋给了这首歌,要是换成其他声音柔美的少女歌手,不知唱成什么廉价古风的感觉。“

然而,郭沁的演绎,一点都不廉价。她的声音的纯净,不是刻意的空灵,也没有发烧碟里面过分的柔媚悦耳,在表现忧伤时,更不会刻意的哽咽和哭腔;但又不至于过于直白寡淡,让人需要咂摸良久才能品出其中妙处。这一种恰到好处的拿捏,若非日积月累的造诣,便是只能来自于天赋和灵性。她自己唱完这首歌说,她并不能完全懂得这首歌歌词里的意思,然而她却通过和这首歌的共鸣,完成了一个浑然天成的表演。不仅仅是她选择了这首歌,更是这首歌选择了她。

事实上,她的真声甚至没有到过C5以上,她看起来声线不如李雅、叶炫清,想法不如希林,所呈现的潜力和多元性也相当有限,甚至连节奏律动都从未展示过。

但她却完美的诠释了什么是真水无香,那种什么都不掺杂的质朴的美感,并非什么人都能做到。她不会是让你忍不住用手机拍下来分享朋友圈的惊人美景,却是最平凡的一切美好的东西,让我们不自觉的去欣赏,不自觉的去珍惜,甚至不自觉的去敬畏和保护,毫无防备。正因为如此,不需要什么复杂的语气和技巧,我们才不自觉的相信她唱的每个词汇。

“化一缕烟 飘散”,才有让人万念俱灰的幻灭感。

值得一提的是副歌段,播出版本由于动态的压缩,只余音色的纯美而不见了现场极韧的力量。当时郭沁纯净的高音清流一般从闷闷的音响中透出来,渗进每个人的毛孔,那一刹那,她汇聚了所有的光芒,她是女神。

这个节目的许多环节都是假的。选手后援团的欢呼、口号是事先摆拍;拿OPPO现场拍照的观众是事先摆拍;甚至观众的尖叫掌声用的也是录制好的素材。当时节目录制到半夜一点,许多观众们还没发到水,大部分又累又渴,提早离开的也不在少数,基本处于非暴力不合作的状态,不管再怎么领掌、煽动,掌声和欢呼总是稀稀拉拉有气无力。然而郭沁一曲唱完,似乎什么东西被重新点燃了。虽然最后郭沁和希林的票数相当接近,但是在现场,每一排乐评人投票郭沁票数高过希林,全场观众立刻爆发出欢呼,这种欢呼是自发的、真诚的,热烈程度也几乎是全场没有出现过的。

实际上,以绝对水平来说,第二轮的两首歌都远算不上惊艳,不管是希林的《她来听我的演唱会》还是郭沁的《紫》都难以成为被铭记和流传的翻唱版本。只是在相对普通和均衡的演唱实力中,郭沁抓住了机会,脱颖而出。

或许郭沁以后依然会成为一个路人,但在这一场,这一夜,她确实征服了所有人。

---------------------------------------

简单评一下陈奕迅的两组:

闫俊、李荣浩《演员和歌手》:类同张碧晨组,李荣浩从头到尾压制闫峻。当然,这也是选歌之罪,这并不是闫峻最舒适的曲风,他强在温暖自然,和这首歌的气质并不相符,加上这首歌绵密的歌词,更将他死死限制住。而李荣浩的个人风格过于强烈,天然有一种落拓浪子的潇洒玩世,那种轻描淡写的吐字又加上他共鸣良好、气声使用自然的中低音的质感,拿捏起这种歌词自然轻车熟路。

肖凯晔、黄韵玲《生命中的精灵》:有人认为黄韵玲的机能拖累了肖,然而我觉得恰恰相反。李宗盛的歌别人很容易唱得好听,却不容易唱得动人,往往唱得太浅,原因就在于缺少那份人生阅历积淀出来的举重若轻。而黄肖对唱,黄韵玲厚重的声音始终如同bass一样衬托在肖的声音下面,为肖的自由飞翔铺陈了始终可以安详降落的大地。听这首歌,才真正像希林所想要表达的一样,如同年长的自己和年轻的自己对话,又如长辈和孩子的促膝长谈,少女的梦幻天真和感性,老年的沧桑智慧和谅解,仿佛在说一件事,又在彼此眼中看到不同的画面,受到不同的启迪。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新歌声2017》第十期漫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