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如人生,人生却不是艺术

​听南开大学的教授讲解六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金瓶梅》《红楼梦》,其实是被标题吸引的,因为记忆中只有四大名著,怎么突然多了两部呢,带着好奇心就去了。后来才知道这些书本都是经过了后期的再次创作的,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变革和士子等各阶层的需求,士子们根据当时的自身和大趋势需求,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映射出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需求。哈哈哈,当然我也就模模糊糊记得这些,应该道理有一大堆。

演义如人生,人生却不是艺术_第1张图片

比如《三国演义》里面的武圣人关羽,记得老师说在明朝之前大家祭拜的武圣人都是以姜子牙为主,两边摆放当朝有功勋的已逝武将,直到明代以后被关羽所代替,而关羽也成了忠义的代名词,在后来的朝代都被历代君王册封美谥。有的酒店、餐厅、宾馆等营业场所甚至把关二爷奉为财神爷,说是能招财进宝。还记得二爷的绿色披肩吗,嘿嘿听说二爷之前是卖枣的,为了躲避地主家的巡逻就用枣树的叶子织成衣服披在身上,完了你看二爷现在的塑像大多都是绿披,大刀。

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诸葛亮初出茅庐只不过30岁左右,而这时候的刘备已经年近50了。那时候没有中国地图,没有互联网,更没有百度,怎么就身在茅庐却知天下事呢。所以这也是一个神话了的人。以及为啥大家就只记得蜀国的名将和吴国的,不记得魏国的,其实魏国的名将不比这两国的少啊。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大家还是比较同情弱者的,这和南唐的文艺皇帝有很大的关系,面对宋的步步紧逼文艺皇帝虽然在文艺上有一套,但是其处境却和当时被魏国穷追猛打的蜀吴一样。

水浒传里面也是这样,老师把其成为野蛮和壮举并存,举个例子吧,比如武松的弑杀,还有李逵、鲁智胜等一些列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有人说108将都栩栩如生,听了老师的分析,好像真的不是,大概只有那么十多个吧。有人说是一部造反的小说,也有人说是英雄壮举,其实这个是很难区分的,在现在,过去,过去的过去每时每刻都不一样。

就像演义一样,人生其实也一样,又来憋大招了,其实也没有,只是觉得有一些相通的地方,又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因为演义是小说艺术表现形式的需求,而人生却是真实存在的现场直播。

总是那么的后知后觉,麻烦了别人,也损耗了自己,有时候就是这么的奇葩。总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样的事情,总想着自己能很容易的说服别人,完了到了自己才真正的感觉到你其实说服不了自己,再想想那时候想要信誓旦旦的说服别人,泯然一笑,原来其实就是一个卓别林而已,嘿嘿滑稽又可笑,最终留下的唯有不知名的叹息。乐了别人,却抑郁了自己。想想就觉得可怕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演义如人生,人生却不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