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30我的明心历程与所得

                                                          我的明心历程与所得

                                                                       高旷

         对一切未知物、事、理的疑惑伴随着每一个生命意识体的生生世世,本人也不例外,乃至于孩提时代就有这种朦胧的疑惑。

        对于一般人而言,随着俗务日益增多,这个疑惑可能会日益淡薄;还有一部分人,虽然也作了甚至是最大努力的探讨,但是,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半途而废,未至究竟,不了了之;本人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终有所获(实无所得),愿与世人共享。

         一    预测学引起的思考

         初,对面相学与预测学的准确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对这方面作了很浅的研究,主要的是参阅邵伟华的著作,并自我演示。本人发现预测学的确是一门准确率很高的技术,但是,该项技术准确度因人(因缘)而异。由是搁置。

         预测学的准确性意味着什么?证明着什么?证明了一显一切,一切显一,信息同步,没有时空的隔阂,这个佛学真谛!

         一   阅读了大量的关于佛学的书籍 

          1994年,我县(山东汶上)太子灵踪塔(13级)出土了一颗佛牙以及其它140多件佛教圣物,此事震惊中外考古界、佛教界,由是佛教书籍与文化开始在中都(汶上古称)大地开始传播。在此之前,本人也把佛教(包括一切宗教)定位为迷信。但是,本人在较为全面地接触佛教文化之后,这种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心经》,《金刚经》,《楞伽经》,《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等等,有的甚至没有读完全本;阅读大师们的书籍,如《六祖坛经》,《宗镜录》,《指月录》,还有原音老人的书,萧平实的书,应该说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南怀瑾的书,当然还有各种佛教刊物和佛教网站,都是我汲取知识、方法、智慧的地方。

         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思维变化过程。关于这问题,有外在的和自身的等多方面的原因。

          三   特殊的因缘

          在现实生活中,熟识的非常人对我思想的有着极大的触动,最直接可信的就是我的姑表哥,他和我父亲在年龄上仅差一天,在年龄上是我的父辈。表哥在现实中绝对是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人,他的、他家的异迹没有几个人知道,关于他与他家的异迹,都在我给他写的传记《当代异人传》(表哥传)里,直接百度可以看到。

         还有,就是我的一位姓魏的朋友,大我四、五岁,以建筑工营生。只在闲时(晚上或阴雨天),排解各种摸不着看不到的东西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小学毕业,但是认识和会写铜鼎文,并且以之发文(表)与另类世界沟通(我由是明白唯心不只是人)。他说他接手这项使命,只不过是一个过渡,他老师之所以把这项使命传与他,是因为他老师的儿子不争气,暂由他续任,最后还是要传给他老师的孙子的。问其路数,他说是天井院的。

         我常向他请教一些感兴趣的问题,他开玩笑说,相信这些东西干什么,你是看到了还是摸到了!其实,我是想深入求证三界唯心的这个命题。这话,他也常常对向他求助的人说,求助的人说,信不信无所谓,只要能解决俺的问题。

           四      自身成长的特殊性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从大约十六、七岁起,一个人夜间在野外浇地、看浇地的家什是常有的事,夜间在野外休息,有时候还可能赶上风、雷、雨,不可能不害怕!怎么办?那时候,偶然中,我就学会了作意,作怎样的意?这是个秘密,不能公开。后来,接触了佛学,我才知道,这在佛教就叫做密意,可以进入某种定境(也是假真)。以后,我就习惯于在睡觉的时候作意,这样的睡眠质量也很好,几乎不宜失眠。

          五       本性使然

         在生活与学习中,我非常乐于探究根源,我发现,任何看似简单直观的物、事、理,在不同的层面与角度上,都蕴含着矛盾的因子,且各因子都各自合理,这个问题在《长短经》(唐代)里,例子很多,《道德经》也是说这个理,但是太紧密,不是很明显。我在接触了佛学之后,豁然明白,各矛盾因子各自的合理性,都是立处即真(相对合理)的结果,而并非绝对的合理。我又根据《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参悟到:一切皆假(空、虚),立处即真(有、实),并且写了《一处不立,处处能立》的哲文,网上可以直接搜索阅读。

          六       积极求证

          对于上面的命题,我用现代科学的理论进行了求证,并且就此写了一篇文章《我们眼前的世界是客观、真实的吗?》,该文被收录百度文库;《人认识外部环境的最基本方式与局限性》一文,入选北京大学承办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第59分组认知神经科学哲学分组;理是理,事是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时(甚至是在梦中)都被自己的生理、心理所左右(摆布),一切需求是那么的强烈与真实!那么,一个人应该怎样做,才能打通真假、虚实、有无、对错、理事等等之间的关系呢?

          七     信与行

           既然(智)信已经确立,那么,怎么行心呢?一般的方法是修定 ,因为修定,能使狂心自歇,歇即菩提。这方面的方法多的很,不必多说。说说我自己常用的方法:动中定。无论在怎样的场境(喜怒哀乐等)下,一念回心(观),保持片刻的心不粘著当下的物、事、理,当然,心不粘物,能保持多久保持多久。常此以往,功不唐捐,能获得少许定慧成就,久而久之,其心自开,其心自明,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七  状态与语言

           心不粘物的状态,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这个正如给一个没有吃过某食品的人,说该食品的味道,怎么用语言表达也不是。所以,明心的状态也不是语言能表达清楚的,但也不妨一说:时时(不用作意)自观观他,浑然不二,起心即知,动念即觉。《语言文字的重新评估》是我对语言文字的哲学评价,网搜阅读。

          八     自身即是仪器

          有时候不必借助精密的仪器,我们自身就是宇宙中最为精密的仪器,就看您会不会使用。我们眼前的世界是被“人”意义的物、事、理,所缠缚、干扰、蒙蔽的世界!所以有时候,清空自己静坐禅修一下是必须的。

         九      佛教般若智慧(哲学)

         第一层境界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有、对、实、矛、阳、立处即真)

         第二层境界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非、无、错、虚、盾、阴、非立处即假)

          第三层境界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统一、圆融二者,不落两边,智慧、实相)

           一 、二可以互换。

          以上用哲学术语就是矛盾对立统一;在易经就是阴阳对立统一;在儒学就是中庸之道(只言第三);在道德经直接说是道(守中、第三);在佛教就是般若中道。

          所不同者,在易、儒、道、佛都有一定不同层次的觉悟与证量,在哲学也就仅仅是个公式

           更大胆的猜测,佛教所说的三昧,就是对这三者的一时智慧把握;无量百千三昧就是无量百千的智慧统一

          (一落语言就不是了,但是还要有语言概括与传递;否则,就只有只指人心,不留文字了)

           一真映三假 ,三假者,两边(是非、对错、空有、真假等等矛盾的两端)与中间(两端的中间地带,或者说统一、中道、中庸、似是而非等等);一真者,则是本质、真如,不可说,说了也不是;唯证相应!

                            高旷       微信gk77777771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3-30我的明心历程与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