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

看过厦门的华侨博物院之后,就想着还要再看看北京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周末孩子睡了就赶紧出发,结果时间太紧张,只看完了四个展厅中的一个,看来还得再去一趟。

比较意外地是,与厦门的华侨博物院不同,建成于2014年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空间设计非常灵活,除四个基本陈列展厅外,还有三个临时展厅和一个报告厅,也因此,华侨历史博物馆中,不仅有华侨华人常设展陈,还有公益讲座,以及丰富的临时展陈。

比如今天要说的西游漫记·赵羡藻摄影艺术平凡展。遗憾的是,这个展现在已经撤了,我幸运地赶上了尾巴。但是我借这个机会找到了很多赵羡藻先生的作品,会在后文中分享一些给大家。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1张图片
艺术展宣传海报

一、赵羡藻其人

赵羡藻先生是一名美国华裔摄影师。他1936年生于广东台山,1952年移居美国,此后一直在美国生活和居住。

按照宾汉姆顿大学艺术史博士、摄影史学者周邓燕的说法,这位老者在1948年、尚在读初中时第一次接触到摄影机,并拍下一张捕鱼的照片。在拿去浮图影室冲印时,被当时的影室主人、同时也是岭南美术名家、摄影家的伍千里看中,将照片放大到橱窗中展览。

正是这张照片开启了老先生的摄影人生。

之后他积极参加学习的红蓝摄影社和校外摄影活动,跟随摄影家何信泉等外出采风、学习摄影技术。

移民美国后,赵羡藻先是在美国阿拉斯加服兵役,之后在波士顿从事餐饮事业,摄影仍旧是他最重要的爱好,并多次在美国获奖,曾在多个画廊和博物馆举办个人影展,作品也分别被美国四家博物馆收藏。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2张图片
服兵役时期的赵羡藻

1980年代,受到美国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的“纯摄影”写实风格影响,他选择了坚持黑白摄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3张图片
开幕式上的赵羡藻老先生

原清华工艺美院装饰艺术系主任袁运甫教授在1993年曾对赵羡藻先生的作品作过如是评价:

羡藻先生在自己的作品里力图把大自然升华为情感与装饰融和的诗的境界,揭示了他特有的黑白世界的深沉和宽宏,追求旷然浩气,捕捉落落清姿,在漠漠溶溶的景致里蕴蓄着人情味的真谛。

赵先生努力地遵循“天人合一”为主导的创意精神,这正是他的作品极富魅力并感人至深的原因。尽管他已去国数十年,但是他的作品中仍具有东方艺术家所特有的情味和画外音,这太难能可贵了。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这是非常高的评价了。但是,好像很文艺,不太听得懂?

那接着往下读吧。看了赵先生的作品之后,再回过头来品味这段话,你会有新的感悟。

二、关于西游漫记

在本次艺术展开幕式上,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黄纪凯致辞道:

赵羡藻先生以黑与白的对立与统一的手法,充分表现出缤纷世界的万千气象,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的现代价值。

美国生活几十年中,他的作品始终保留着浓厚的中国传统美学理念,让中西文化在摄影作品中互鉴。

从展览的影像中,不仅可以一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历史沧桑,也可以体味到人间百态。

赵羡藻先生镜头下的美国,既能品读各时期喧闹繁华的都市生活,也能感受到原住民的朴实纯真。

“西游漫记”展览是以赵羡藻先生移民美国后的个人经历为线索,通过个人视角所记录的早期中国广东、香港以及美国等地的社会生活实景,展示一个旅美华人眼中的故乡风貌、美国社会万象和海外华人生活状态、历史变迁,共展览展出其摄影作品一百二十余幅。

下面我把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些发上来。

                                           香  港

在赵羡藻先生诸多的作品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香港的摄影则显得尤其珍贵,也最为吸引我。

网络上流传最广的也是这一系列照片。

在著名摄影家、视觉文化评论家、策展人鲍昆先生的《拳拳影心—看赵羡藻先生摄影》一文中,有如下段落,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赵先生为什么会拍这么多香港的老照片,以及,为什么会拍这些人、这些景?

赵羡藻在申领签证和过境滞留香港的时候,拍摄了许多当时香港社会生活的影像。

他在自述中说道:因为我要来美国,觉得美国是很遥远的一个世界,不知此生能否归来,亲友们带引我到处拍照留念。沙田是香港的摄影天堂,我到过那里不知多少次,我也拍过香港贫苦大众的照片,有些是相识的亲友们,那时港人一般都是贫穷的。

赵羡藻这种还未离乡就预设的“乡愁”,显然是准备作为以后在漂泊海外之时的慰藉。但他没有想到,他这一内心私密的愿想,无意中为香港历史的记忆填补了一段珍贵的视觉文本。

他那时拍摄的香港,主要是在九龙地区,那也是香港贫穷市民比较集中的地区,更能反映多数港人生活状态的地区。在他的镜头中,我们很少看到富人,多是普通忙碌的劳动者,是那些工人、渔民、小贩和妇女儿童们。他们在背景简陋的街道上,贫穷却质朴,艰苦却乐观。

那时正是战后香港经济文化开始全面复苏的重要时刻,赵羡藻恰好将他们定格在镜头中。

更为难得的是,那一时期的香港摄影还未真正地全面起步,没有人用摄影来观照纪录自己的生活。

在那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香港的摄影人耽迷于艺术性的沙龙摄影,追逐光影,却没有利用摄影记录香港历史的现代自觉意识。

因此,我们现在鲜少见到那时的香港社会历史的影像。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也因此,赵羡藻先生的这批影像,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视觉文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历史的唯一性。

我们今天品读赵羡藻先生拍摄的这批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影像,可以一窥今日繁华锦绣的香港曾经的沧桑。

有幸来看下这一系列照片。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4张图片
沙田,香港,1951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5张图片
石板街,香港,1966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6张图片
深水埗,香港,1951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7张图片
湾仔,香港,1948年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8张图片
代笔者,油麻地,香港,1951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9张图片
中环街市,香港,1966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10张图片
上水,香港,1950年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11张图片
又一村,香港,1960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12张图片
九龙,香港,1951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13张图片
佐敦道码头,香港,1952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14张图片
元朗,香港,1948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15张图片
湾仔,香港,1966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16张图片
旺角,香港,1951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17张图片
购物者,香港,1950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18张图片
法院,香港,1952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19张图片
避风塘,香港,1957


                                            美  国

作为赵羡藻先生的第二故乡,美国的照片其实非常多,不乏反映早期美国华侨华民生活状态的,但因为流传度不广,很难找到照片。

只好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风景照,以及我在现场用手机拍的照片发上来。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20张图片
纽约,1963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21张图片
冬日苹果树,美国,1983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22张图片
枯木,1985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23张图片
圣海伦火山,美国,1985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24张图片
阿拉斯加,1959
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_第25张图片
赵宵玲与小孩,美国纽约,1956

三、观后感

我当时看完这个展览,内心感觉是很受触动,但是想不明白,触动的点是什么?

第一,我不懂艺术,也没什么艺术细胞,平时拍照基本只靠手机,不太懂光与影,更别提那些复杂的摄影技术和设备了,一听就头晕;

第二,这位耄耋之年的赵羡藻先生,好像也并不是特别有名,并且摄影也不是他的主业(我后来查的资料,他是在美国做餐饮的),仅作为爱好,所以可能他的摄影技术也并不是那般登峰造极?

第三,从现场观众数量和后期的网络反馈来看,这个展也并不是盛况空前、门庭若市,在一定层面上甚至可以说,知之者甚少。

从哪一点来看,好像我都不应该被深受触动,但我还偏偏就被完全吸引了。

于是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边写,一边想,到底是什么让我对他过目难忘?

首先,这是一个有故事做依托的艺术展。这些照片的背后,是赵先生的人生轨迹,以及在他人生路径背后的家国命运、历史变迁。

打动我的,是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故里战乱、漂泊异乡、养育五个孩子、经营餐厅也没有放弃摄影追求的那份坚持。

是真实,照片里人物状态的真实,社会场景的真实,以及拍照者记录这些时候心境的真实。

是稀缺。上世纪五十年代爱好摄影、能拥有照相机、有一定拍照技术、能够成功躲避战乱并移民美国、站稳脚跟的国人,绝对是稀缺的。

对于赵老先生,他可能也没有想到自己拍摄的五六十年代香港老照片会成为现代人们一窥香港旧时光的重要途径,也可能没意识到自己记录的海外华人生活影像、拍摄的作品会成为摄影学者研究东西方摄影文化交互影响的案例。

但在七、八十岁高龄,蓦然回首时,发现自己已是海外华人摄影师中的佼佼者了。

说到底,这是一个普通人用一辈子时间不断坚持、努力钻研和突破,把爱好发扬光大、留下传世佳作的励志故事。

这是一个平凡如你我也有可能去书写的故事。

也向赵老先生致敬。

全文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蓦然回首,已在灯火阑珊处 | 观赵羡藻摄影艺术展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