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混沌大课请来了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樊纲老师为我们讲中国经济的近期波动与长期发展。
樊纲老主要从目前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我们关心的一些问题三个方面来讲述。
一、近期中国的总体形势
过去六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一直在下滑。
11年至16年,年年比前一年第一点,所以一直在下滑。虽然今年可能有所好转,但樊纲老师认为经济的回升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为什么经济会下滑呢?
经济下滑是经济过热的后遗症。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两次经济过热。
什么是经济过热呢?超过了正常增长速度就是经济过热,正常增长速度(经济学术语称潜在增长率),是指各种因素决定的能够达到的增长速度。过去三十年,全世界十几个研究小组研究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是多少,基本的结论是8%-9%之间。高于9%就是过热,低于8%就是没有发挥潜力。
为什么经济过热会导致经济下滑呢?
经济下滑是周期性问题,资本主义国家每过几年就会经过一个经济周期,先是几年的经济过热,拼命投资,然后就突然发现没有那么多需求,然后就崩盘,然后就发生经济危机,然后经济衰退(衰退不是经济下滑,衰退是负增长),然后大批的倒闭破产,砸机器倒牛奶,这就是周期性现象。
经济过热导致产能过剩,供给需求不平衡,所以经济下滑。
中国经济的软着陆
1、中国政府可以采用经济政策和行政手段进行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经济进行“热压冷托”,经济政策如“四万亿”的刺激政策,行政手段如“买房的限购政策”等;
2、优点
这种处理不会出现资本经济的经济衰退,把产能延长消化;
前提条件是过热本身受到抑制,同时政府有一定的管控能力。
3、缺点
调整周期太长。究竟会有多长,可以参考上一轮起伏情况。
对2017年的预期
· 经济增长:6.5-7.0%;
· 所谓的L型曲线:近期还不会“进入新周期”;
· 调整继续进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本身趋于“中性“,而不是继续过紧。
正确分析周期性因素的作用
· 在低迷时期要区分周期性因素的作用,他们不是长期结构性因素;
· 有过剩产能和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增长速度低于“正常增长”;
· 调整完成后经济会恢复正常增长;
· 中国的“正常增长”会是多高?要分析长期因素
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
要了解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需要先清楚,市场就是一个供求平衡的问题,有需求侧有供给侧,所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
1、“需求侧”
短期问题:如何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持总需求(消费+投资+净出口)的稳定水平,适应“潜在总供给”(也称“正常总供给)。
长期问题:收入分配政策,税收结构,社会保障,保护投资者利益,鼓励出口政策等。国企改了30年还没见成效,教育也需要很久才能有效果。
2、“供给侧” 主要是增长理论和发展理论的问题
主要涉及长期问题:经济增长,体质改革、创新驱动、生产力提高。
决定供给能力的四大要素:劳动,人力资本;资本,资本效率;制度,体质改革;知识与技术,创新机制等。
供给侧的短期问题:消除过剩产能。去产能,去“僵尸企业“;去库存(包括房地产);去杠杆(债务率);降成本(企业成本,包括税费和劳动力成本);补短板。
消费:增长新动力
高质量的增长与人们幸福的增长
· 高质量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增长结构化的变化,消费的拉动力加大;
· 收入的增长本身导致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型;
· 物质消费的增长的同时,服务消费的增长比重加大。
中国经济的问题是消费太低,储蓄太高
· 现象:消费比重太低,而资本找不到投资对象!
· 原因:储蓄率长期居高不下,2011年最高达到GDP的52%,后来逐步有所下降,但现在仍有44%左右。
· 储蓄率高不仅是因为居民储蓄,企业和政府也储蓄率高。
消费增长的动力
· 收入增长;
· 低收入阶层消费弹性较高;
· 社会保障的作用,有利于当前支出的增长;
· 消费信贷与金融发展;
· 市场与商业本身的发展:
消费增长的阶段性特征
· 物质产品需求与服务性消费:中国消费者对产品的需要还远远没有满足,服务性消费已经开始增长;
· 传统消费与新兴消费同时增长;
· 与城市化相关的需求还有巨大潜力;
·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娱乐性消费;
· 与健康相关的消费总会不断增长;
中高收入阶段时消费需要新特点
· 服务需求: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健身养老等,比重提高;
· 对消费品需求多样化、精细化、功能化、仪式化。
· 有钱的一代人开始退休,“退休消费”刚刚开始。
三、我们关心的一些问题
房价还会不会涨?
会不会涨呢?樊纲教授没有直说,他给我们做了以下分析。
城市化阶段住房需求的长期性
· 城市化,人口迁移,收入提高所产生的一系列的住房需求还在不断产生;
· 自有率高说明租赁房市场不发达,不说明需求已经“饱和”。
· 住房市场的稳定发展,不意味房价不变,而是指房价与收入的比例关系基本稳定。
短期措施
· 需求大涨时不可避免依靠行政手段:限购、利率、限价等;
· 紧急时不采取措施,房地产泡沫可以持续2-3年,然后就是大规模暴跌,导致金融危机,不可收拾。
需求侧长效机制:主要是房产税
· 房产税的作用机理:避免低估未来的公共服务成本;提高持有成本,减少投资需求;价格波动时的“内在稳定器”。
· 是否起作用:税率太低当然不起作用!
· 既得利益如何保护:过度期与免征额。
供给侧的长期问题
住房供给首先关系到土地的供给
· 中国的土地:高度稀缺,人均可居住面积是世界人均的1/3;
· 国际政治原因,我们需要粮食自给自足:14亿亩的红线不许动;
· 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宅基地,城中村、“小产权房”等。
如何改善土地供给
· 人为因素:
“容积率”太低;地方政府的责任:故意制造稀缺;房企“高拍”,预期房价继续上涨,抬高房价;租赁住房(包括针对低收入阶层的保障性租赁房)欠发票,缺少法律保障;中央政府的责任:“城镇化”战略偏差。
“城镇化”战略的偏差
· 认为限制大城市,鼓励小城镇发展,背离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背离了人们选择迁移的逻辑;
· 房地产市场的两极分化,根本是人口流动的分化。人口向可以工作、优质生活的区域流动;
· 土地供给背后的各种经济问题需要做全面的分析;
城市化的基本逻辑:聚集效应
· 国民效应与聚集效应
· 大城市的优势:基础设施更便宜,创造更多的就业与收入;人口集聚导致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集聚产生创新:知识的外溢效应;多元化带动“时尚”等
小城镇的前景
· 欧洲小城镇生存与发展的原因
缓慢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农民还没走完退休的人回来了;
很多小城镇其实是大城市群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那种便宜的确的“三四线”小城镇);
· 我国的特点
快速工业化;地域分布广阔。
小城镇现在可能就是在人口流出阶段,要做的其实是保护好老宅、生态、文化,为人口回流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