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依托努力才是王道

文/观复知常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这样的问题,考上清华北大的决定因素是天赋还是勤奋。

回答林林总总,也没那个耐心去看,我给个简洁的回答:天赋决定下限,勤奋决定上限。

天赋依托努力才是王道_第1张图片
天赋
  •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论。

其实古人在这方面有过很多探讨,虽没有记录在案,却成了遴选人才的准则。在古代都是怎么遴选人才的呢,和现代一样皇家是这样遴选人才的,通过科举考试,选出哪些努力和天赋共存的人才,否则是没办法通过这个层层筛选的,就如现如今的清华北大,哪一个不是十里八乡的骄傲。

因为遴选方式的特点,所以这批人才的最基本特征反而是努力,貌似唯有努力才能达到状元、探花、中举、清华、北大这个彼岸。以至于很多人认为都是努力的结果,其实不然,努力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是他而不是你。

还有人更深一层次的总结规律,说那些人的学习方法、技巧好,以至于知识面广,知识点多,掌握熟练,运用又得心应手,于是他们去了清华北大。我们不排除这样的一批人存在,但你也得分析分析,要么是他的原生家庭给了他这些方法,要么是他的老师培养了他的能力,要么是他凭借自己的天赋不断的积累。这三个方面你有具备么,即使具备了,你有那么努力么。

能够自发的努力,本身就是天赋,这才是决定下限的根本。一个天赋好的人,他对某些特定的东西很容易就学而知之;但没有天赋的人,用尽了吃奶的力气,也没有人家举手之劳达到的高度。

因此你的天赋决定你的下限,然而上限在哪里,完全取决于你的努力。举个典型的案例:曾国藩是个天赋比较低的人,他通过几十年的努力,达到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他努力到什么程度呢,据说他曾遭遇这样一件尴尬事:

有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背不下来。背不下来不能睡觉,他只好一直诵读此文。

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曾国藩去睡觉,只听他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

贼人大怒,实在忍不住了,跳出来大声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曾国藩目瞪口呆:只见那贼人将那文章很流畅地背诵了一遍,然后轻蔑地看了曾国藩一眼,扬长而去。

这是一种天赋低,但通过努力不断挑战上限的例子,真是人生无极限,唯看努力不努力。

所以天赋决定你的下限,努力才是你的方向。

还有一种挑选人才的方式,因为没有那个海选的资源和条件,只好退而求其次,自己去找,或等天赋高的又愿意努力的人找上门来。

比如曾国藩的用人策略,在组建湘军之初,曾国藩就几次三番的去请他觉得对他有价值的人才,文的有左宗棠、郭嵩焘、赵烈文之流,武的有李鸿章、彭玉麟、罗泽南等人,他们都是曾国藩的顶梁柱,为曾国藩的成功添砖加瓦。其实道家遴选人才也是采取这样的机制。

可以看出不管如何挑如何选,努力并改善自我型的人才都是不二选择,这就是具备天赋型的人才。

你是否具备这样的天赋。

具备了这样的天赋,也不急于表现自己,在现代快速迭代的社会里,一不小心你就浪费了自己的才华,我们再反过来看曾国藩的成功。

一切源于这种不屈不挠的积累,厚积而薄发。

曾国藩在京城10年京官的生涯,是其后来发展的跳板,如果没有那十年的经营,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发展和壮大。曾国藩那十年里做了两件事:一是读书,二是交友,还保持了一个习惯:洁身自好。

读书使得他融会贯通儒家经典,在军事作战期间更是彻悟道德经,使得他有更高的视野和全局的战略思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所以他不用亲临前线,只需彻夜思考布局,才迎来了湘军的辉煌。

交友以至于后来他能够一呼百应,文臣武将云集身侧,也不至于在外为官,京城有人乘机添乱,很多人会在这个地方败北,然而曾国藩却处理恰当。

洁身自好,这个很难得,古代难得、现在也难得,可以耐得住寂寞与孤独。

用曾国藩的例子,诠释了天赋与努力的关系,以及如何用好你的天赋与努力。

<完>

推荐阅读:唐浩明的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


换个视角看经典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赋依托努力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