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心理:遥想公瑾当年,不仅雄姿英发,还智勇双全(前60回)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洛阳令周异之子,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建安五年(200)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208),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病逝,年仅36岁。

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江左风流美丈夫”。周瑜年轻便成就大功,加上本人谦虚宽容,相貌堂堂,精熟音律,还深得主上孙策、孙权的礼遇器重。(来自搜狗百科)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积极作用一是从本能上保护自己应有的权益,二是嫉妒通过民主的形式可以使位高权重者行为受到监督,从而遏止他们的越权行为。消极作用是内潜着对他人幸福的破坏倾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来自互动百科)

大嘟嘟


小学初中就听说了,周公瑾在正史上是一个很大气,很厉害的人物,三国演义里面对他的描写大多是杜撰。但是今天是想按三国演义的剧情进行分析,至于符不符合史实,另做他论。

妒忌的积极作用:积极作用一是从本能上保护自己应有的权益,二是嫉妒通过民主的形式可以使位高权重者行为受到监督,从而遏止他们的越权行为。从公瑾身上看到了满满积极作用一的影子。让我们来用事实说话吧。他在赤壁之战三番四次寻机想杀孔明,是想为东吴除掉大患。包括刁难他十天内造十万支箭,完成不了就军法处置。可孔明三天就草船借箭成功了。此时妒忌心更激发他要除掉孔明,于是他又在孔明借东风的时候,安排鲁肃去杀孔明。可惜也是功亏一篑。为了展示自己的才智,周郎在赤壁之战的各种部署中出谋划策,知人善用,广泛采纳建议。用了苦肉计,离间计,连环计等计策。可以说是赤壁之战胜利最关键的人物。

周瑜可以说是很清楚的。他知道自己不如孔明。他想杀孔明。或许是容不得比自己更聪明的人存在。也许是孔明的存在对东吴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又或许两者都有,只是哪个多哪个少罢了。

但是,妒忌有时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内潜着对他人幸福的破坏倾向,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对公瑾来说,破坏掉的就是自己的幸福。因为在尔虞我诈的三国,根本就没有破坏他人幸福这一说法。如果有,他也只是在孙尚香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她的恋爱自由选择权出卖给了东吴。幸好最后孙小妹喜欢刘备。公瑾也因为妒忌心失去了理智。可能一心只想灭掉刘备和诸葛亮,夺回荆州。他竟然一意孤行,完全不尊重孙权的想法,须知伴君如伴虎,周瑜为国家利益的心是好的。但他明显这时已经忽略主公的心了。孙权要是任他在刘备兵马还没强足的的时候去夺荆州,估计就没有三国了,反正那个时候周郎说他愿意背所有的骂名。可见他眼里除了灭刘,已经什么都没有了。让聪明的周瑜变成这样,妒忌心绝对起了重要作用。

于是,成也妒忌心。败也妒忌心。周郎不仅赢得了雄姿英发,还智勇双全的称号。也落得了一个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笑话。最后还因为妒忌心,旧病复发,郁郁而终。

os:正史是说周瑜征讨益州途中病死。如孔明说,若得益州,经营十数年,可和东吴一起成包夹荆州之势。到时天下就是东吴的囊中之物。可见周瑜是个有远见的军事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嫉妒心理:遥想公瑾当年,不仅雄姿英发,还智勇双全(前60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