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
【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称爵名】 《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二、古代官职
【爵】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 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军机章京】 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御史】 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长史】 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 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 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尹】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衔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都督】 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 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 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 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bì招用、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引】【荐】【举】推荐、推举,选拔。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拜】授予官职。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①《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史记·淮阴后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④《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但如果是“左除”,则又表示“降级被贬”,例如:帝怒,乃罢贄宰相,左除滂等官。(《新唐书·裴延龄传》)
【授】授给、给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例如: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汉书?苏武传》)
【起家】①谓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晋书·杜预传》:“文帝嗣立,預尚帝妹高陸公主,起家拜尚書郎。”
②兴家立业;成名发迹。《史记·外戚世家》:“卫氏枝属以军功起家,五人爲侯。”
③出身。宋司马光《苏骐骥墓碣铭》:“吾以布衣起家至方伯,承两朝恩渥,不可胜纪。”
【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①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战国策》)②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为】做,当任某职。
其父为长安丞——《后汉书•邓冠传》
【以……为】任命官职。
如:以良为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地。——《史记•留侯世家》
【任】担负、担任。本义为信任,引申为委任之意。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史记·蒙恬传》)
受任于败军之际。——诸葛亮《出师表》
【用】任用,使用有才能的人。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新唐书·魏微传》: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更选将官。《谭嗣同》
【察】考察和推荐。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木兰辞》
【简】【简拔】任命,选拔。
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魏征《谏太宗十思书》
【进】①推荐。如:臣进西门豹。《史记•魏世家》②出来做官。如:是进亦忧。《岳阳楼记》
【仕】做官。 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仕进】进身为官。 如《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赴】赴任。
【登朝】指做朝廷的官。
【复】指恢复旧职。
如:再转复为太史令。《张衡传》
【起复】复原职务。
二十二年,起复右庶子,兼州刺史。旧唐书·王琚传》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非其才者罢之”《晋书•魏舒传》
【免】罢黜,免去官职。如: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
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吕諲)知门下省事,七月,丁母忧免。——《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论语•微子》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启《书博鸡者事》)
【绌】通黜,废弃,贬退。如:屈平既绌。《屈原列传》
【废】废除,废弃不用。
不胜其任者废免。《管子•明法解》
炎惧,乃废中宗为卢陵王。——《旧唐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夺】削去、罢免、消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坐】因犯……罪或错误。 如《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革】革除。如:革职查办。
【去】被调离。如: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解龟】罢官。因古代官印上方的印纽常做成龟形,称“龟纽”,故有其称。
【褫】chǐ撤职查办。
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谢庄《上搜才表》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梁启超《谭嗣同》)
【超擢】破格提拔。 如梁启超《谭嗣同》: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超迁】越级升迁.
如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②《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陟】提升,提拔。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升】提升。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提】提拔。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北史·魏收传》。名行:名望和德行)
【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如:张合“特进”加封之官衔。《失街亭》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文选•陈情表》
【进】【晋】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
【提】提拔, 如《北史•魏收传》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
【甄拔】甄别选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例: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贬官,降职并外放。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逐】【放逐】京官流放到远地。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流】流配或流放罪人于远地。例:泰芝竟以赃败流死。——《旧唐书•卷八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左迁】贬官,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如《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窜】放逐、贬官。 如韩愈《进学解》 暂为御使,遂窜南夷。
【出】【放】放逐。京官外调。京官调任地方官。也指贬官流放。
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既而胡即放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传》
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如: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
“出”有时也指平调。
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
入:由地方调进京城任职。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改派,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迁官”表示调职;
“右迁”、“迁除”“迁受” “迁进”表示升职;
“左迁”、“迁谪”“迁削”表示降职削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公车:汉代官署名,设公车令,掌管司马门口警卫和臣民上书,征召等。)
【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如范晔《后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
【徙】一般的官职调动,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调】变换官职,调动、调迁。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动官职,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补】补充空缺官职。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汉书•萧望之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移】特指调任。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
6.表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职务。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
如: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南史•虞愿传》
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
【判】古时高位兼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署】【守(shòu)】【权】代理、暂时担任
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三国志·诸葛亮传》
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宋史•李纲传》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俄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行】代理官职而尚无此官衔
如:太祖行备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泷冈阡表》
【假】暂时代理。代理或非正式的官职。如假司马。
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纪》【护】原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信印。
7.表辞官的词语
【告老】官员年老辞职。 如蔡邕《陈太丘碑文》: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 如《宋史·包拯传》: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如《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如《后汉书·李通传》: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乞骸骨】旧时官员年老自请退休,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上书乞骸骨。《张衡传》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汉书·疏广传》:即日父子俱移病,满三月赐告。
【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 如《战国策·秦策三》:应候因谢病,请归相印。【致仕】①官员退休。②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交还官职。
以刑部尚书致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致政】①归还政权。②辞官卸职。如: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
【退】辞去或失去官职。如:①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②退亦忧。《岳阳楼记》
【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
今中朝倚眷复隆,弟力加怂恿,四月再请开缺。李鸿章《与兄李瀚章书》
8.与官员任职相关的词语,不表职官变动
【知】【守】执掌、主持。后常跟地名,表做某地的长官。任……知县;任……太守。
子产其将知政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通籍】称初作官,意为在朝中已经有了名籍。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杜甫《夜雨》
【主】掌管;主持。后常跟官府机构的名称,表示主持某官府机构的工作,可结合语境,灵活翻译。
如①《世说新语·政事》: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
②方苞《狱中杂记》:主缚者亦然,不如何欲,缚时既先折筋骨。③使之主事而事治。(《孟子·万章》)
【典】主持;主管。 如《书·尧典》:命汝典乐.《三国志·吴仪传》:专典机密.
【践阼】jiàn
zuò①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
②亦作“践胙zuò”、“践祚zuò”。即位;登基。
如: 朕八龄践祚,在位五十余年,今年近七旬矣。
【下车】官吏初到任。衡下车,治威严。《张衡传》
【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处理政事)。如:视事三年。《张衡传》
【用事】执政,掌权,当权。
如: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原列传屈》赵太后新用事。《触龙说赵太后》
【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前后所居官,未尝至秩满,裁朞月,便自求解退。《南史·虞寄传》其年秩满,解尹,加散骑常侍,将军、尚书竝如故。《陈书·袁枢传》【行部】巡行部属(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署,考察刑政,称为行部。)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至西河。
【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员授予职称封衔。如:赠太子太保。《东坡先生墓志铭》
此外还有一些短语,也是与官职变迁有关,比如说“以荫补+(某官名)”,意思是“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名)”
【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如①《新唐书·李德裕传》:以荫补校书郎。
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
�异闻。”’尔来:从那时以来。《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干岁。“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尝: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素:一向,平素。《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既:已经。《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既望:阴历十六。《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适: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几:将近。《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初:刚开始。《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驹声起。”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遽: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顷刻:一会儿。《狼》:“顷刻两毙。”少顷:一会儿。《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食顷:一顿饭工夫。《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倏尔:忽然。《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了?”秋:时候。《出师表》:“此诚危急哿亡之秋也。”朔:阴历每月初一。《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孟母三迁》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既望:阴历每月十六。“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潮》)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今者:现在。《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夜阑:夜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薄暮:傍晚。《岳阳楼记》:“薄暮冥冥。”间:一会儿。“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晓:清晨。“晓驾炭车碾冰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