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何时才不“跟着感觉走”?

中国人何时才不“跟着感觉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情感语录歌曲 跟着感觉走_腾讯视频

“跟着感觉走”,这是中国人的十分明显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不仅很明显地在ー些重大问题上表现出这种方式,也同样十分明显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

苏芮的歌曲《跟着感觉走》就很贴切地表象了这种“跟着感觉走”的感觉:

“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快活,尽情挥洒自己的笑容。

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蓝天越来越近越来越温柔,心情就象风一样自由,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

跟着感觉走,让它带着我,希望就在不远处等着我……”

不少人非常陶醉在这种“跟着感觉走”的感觉,可能是受到“活在当下”这句话的影响。过去的已经过去,空空如也想它干嘛?未来还没有来到,茫茫然不可知,盼它干啥?好好享受可以感觉到的当下,才是最重要,最实在的。

“跟着感觉走”的现象涵盖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而“跟着感觉走”的现象,在中国的大众传媒,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几乎所有的火爆的才艺性的“竞赛类”综艺节目,会讲故事的或者有故事的“竞赛者”,即使才艺不高,却往往就容易得到“晋级”的机会。而不会讲故事的或者没有故事的“竞赛者”,即使才艺颇高,也很容易被淘汰。

“跟着感觉走”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一个显著特征。往往一提到中国文化,就被冠以“博大精深”,但是,何谓“博大精深”?何谓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何而来?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往往难以得到具有分析性、综合性、结构性的答案。我们往往依靠的是以直觉来领悟“博大精深”,甚至是以超感性的神秘来体验“博大精深”,而且这种直觉领悟和超感性的神秘体验往往又是很个人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舌尖上的中国2》,以及之前的《舌尖上的中国1》就是这种以直觉来领悟、以超感性的神秘来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很典型的例子。我们从片子中,看到了很具视觉冲击效果的诱人流口水的食物画面,听到了很感性煽情的故事解说词,我们确实感觉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也就仅仅止于此,对中国饮食文化进一步的实质性认知却阙如。

中国人“跟着感觉走”,有它的理由和合理性,但如果仅满足于此,则是不够的。

黑格尔在他的《小逻辑》一书中说:如果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他能思维”这话是对的(这话当然是对的),则人之为人,全凭思维在起作用。黑格尔所说的“思维”,是指“思辨思维”,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一种抽象的思辨思维能力,而这种抽象的思辨思维能力是禽兽所没有的。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格雷克在他的畅销书《信息简史》中,肯定了古希腊文明对当今信息学所奠定的形式逻辑的基础。在书中,他描述了亚里斯多德通过文字的持久性将有关这个世界的已有知识加以结构化,进而总结出关于知识的知识。一旦一个人能够把字词写下来,对它们进行仔细考察,每天从全新的视角对它们加以审视,并追索它们的含义,他就成了一名哲学家(也就是科学家)。而哲学家的工作始于一张白纸,是从定义概念开始的。一旦发动,知识就具备了自己推动自己前进的能力。

希腊人通过概念来建构世界的方式影响深远,物体与空间、物质与运动、永恒与变化、质量与数量、合成与分离等概念,直到今天还在沿用。

而这种人类以概念而非事件来组织经验,并自觉接受抽象化的训练,就是“思考”。这种“思考”正是人类的自我意识,这种“思考”程度的高低,正是作为主体性的人类自我意识程度高低的体现。

书中谈到了一位前苏联心理学家在偏远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他发现大多数的农民都不善于利用概念来进行“思考”。他给他们看圆形或正方形的绘图,他们只会说这个是“盘子、筛子、桶、月亮”。他问他们:“请给我解释一下什么叫树。”一位农民回答:“为什么要解释呀?所有人都知道树是什么,他们不需要我来吿诉他们。”

这位农民的思维不正是我们当中不少人的思维吗?并不是说这位农民的思维不对,而是说若只停留在这思维层次上,那么就会大大地限制了科学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作为社会精英的我们政府的一些官员,若有意以这种思维来实施“愚民政策”,就大为不妥!

回到苏芮的《跟着感觉走》这首歌,回到“活在当下”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认真地分析一下“当下”这个概念,就会发现,“当下”只不过是不断流逝的过去和不断到来的未来的一个交汇点,而且这个交汇点不会停留,而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因此,你要“感觉”到“活在当下”的愉快感,所依赖的不能是不会停留的“当下”,而只能是不断流逝的“过去”和不断到来的“未来”,也就是说要依赖于不断流逝的过去的存在的记忆和存在的意义,以及依赖于不断到来的未来的规划目标实现的程度,因为很难想象,你会在“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发生和完全没有任何喜悦目标实现”的一瞬间的“当下”,你会“感觉”到深层次的愉悦,因为过去存在的意义和未来目标的规划是需要“思考”的。

“跟着思考走”比“跟着感觉走”高了一个层次。“上帝”赐给了人类语言、数字、音符三把钥匙,来开启世界的秘密的大门,这三样东西都需要人的思考力。

人们对知识的追求,需要逻辑思考力;对美的鉴赏,需要反思判断力;对行为的规范,需要理性思考力。


中国人何时才不“跟着感觉走”?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中国有一则寓言说,有一位青年遇到一位神仙,神仙问青年想要什么,青年说想要金,于是,神仙用手指点了一块石头变成金,可是青年没有去拿,神仙问青年为什么不拿,青年说,想要神仙的手指。我们可以将神仙的手指类比为人的思考力,也就是人的思维创造力。

中国人何时才不“跟着感觉走”?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跟着思考走”就是依照“真、善、美”的最高概念,引导我们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探索,规范我们对道德行为的善的实践,诱发我们对自然的审美情趣和对人世间爱的情怀。

中国人何时才不“跟着感觉走”,何时才会“跟着思考走”?特别是在认知学习和伦理行为方面。

最后,以改编自崔健的《一无所有》的歌词的一段话结束本文:我曾经问个不休,中国人何时才不“跟着感觉走”?可你们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全是废话)。我要告诉你们我的追求,可你们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噢......中国人何时才不“跟着感觉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人何时才不“跟着感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