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门外,耍戏的“猴狮”

离开城墙废墟之后,我们继续走向乌塔。上了几级台阶,在离乌塔仅几步之遥处,右手边有一座崭新的白墙青瓦的高大建筑,门上的青石匾额上写着“石塔祖殿”四个大字。显然,这里也是一处有些历史的古迹。可惜,红漆大门紧闭,无法入内一探。

我已事先查询了解过,位于乌塔旁的这座石塔祖殿,也称石塔会馆,内里由戏台和厅堂等组成,馆内保存有清代制作的石兽、石匾额、石柱等,是现今保存较好的会馆之一。据说,这座建筑始建时间不详,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城内嫩饼行集资重修,辟为关帝庙。后来,又由某商会筹资参与修建一座戏台,称“石塔祖殿”,后改称“乌塔会馆”。近年才刚刚又进行过一次重修,使得由于年久失修和随意破坏而坍塌或摇摇欲坠的大殿、戏台等变得焕然一新。

戏台当然就是演戏的地方。通常的戏台都会建在神庙、祠堂里,采用传统的建筑样式,立柱、柱头斗拱、翘檐等等一定是古色古香的,图案古朴,雕刻精美,都有较高历史人文价值。可惜进不去,也就只能转身走人了。

就在这时,我无意间发现,大门两旁的两只石狮形态特别怪异,与平时所见完全不同。

石狮子历来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吉祥之物,官衙、豪门大宅、园林、陵墓以及庙堂、祠堂等等建筑的大门前甚至桥梁的两侧栏杆都会放置成对的石狮子用以镇宅护卫、驱魔避邪,同时也可以彰显权贵。这种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猛兽,体形矫健,尤其是雄狮,比老虎更加显得威猛,用来彰显尊荣与权势尤为合适;而且,在佛教里,狮子也是受到崇拜的吉祥灵兽,放置门前具有特殊的驱魔辟邪的作用。在中国大地上,即使是在古代也没有狮子,看来,还是外来的凶猛神兽更有威仪和气势,也被认为更加灵验。

通常,门前的石狮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此外,石狮也有各种类型,形态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时代和地域特色。有大气质朴的,有灵气活泼、雕饰繁多的,有附带有绣球或者带有小狮子的,从石狮本身的外型上又分为北京狮、献钱狮、戏球狮、潮汕狮和外来的港币狮等,而且,姿态上又有蹲姿、爬姿、走姿等等,当真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造型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眼前的这一对石狮子,好像不属于前面说的种类。石狮个头不是很大,连底座高约一米五,从表面腐蚀的情况看有年头了,一定是原先的。其中左边的雄狮子,是常见的蹲坐姿势,圆头圆脑,敦实浑厚,可以看出有浓粗的张飞眉毛、蜷曲的络腮胡子,披散的鬃毛也被烫成了卷发,鼻子寛扁,眼睛瞪得滚圆,脖子上挂着一个铃铛,脚下身前还有一只小狮子。整个形象看不出威严,倒是有点像个五大三粗很笨拙的武生样子,两眼关切地望向门另一边的雌狮子。

右边那只雌狮子,同样圆睁双眼,斜望向左前方,也戴着铃铛,但却是咧着嘴,嘴里咬着一根粗绳索,绳的两端各吊着一个绣球;真正奇特的是,狮子两前肢像人手一样紧紧捉住那根绳索。我想象它似乎是在准备把绣球晃悠起来,要用嘴咬着表演甩绳球。由于两前肢不落地,整个姿势像是半蹲半立着,猛眼看去,不像狮子,倒像是一只在耍戏的胖猴子。

由于石狮是在会馆门口,里面有戏台,因此我在想:难道这石狮子的形象也和戏台上演员的形象有关?门前的石狮也许就是演员一家,妻子正在台上表演,丈夫带着孩子在戏台侧边准备着,随时会冲上台一同表演。看这玩杂耍的形象,我觉得叫他们“猴狮”更合适。

在旧时,人们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娱乐项目,只有听戏、观灯、看杂耍之类的休闲娱乐,或是逢宗教节日看“娱神”表演等等。这时候,最受万众瞩目的必然是台上的演员了。

戏曲杂耍之类的演员,在旧时俗称“戏子”,主要是为达官贵人们提供娱乐消遣。他们与达官贵人相比,自然是社会地位低下,和娼妓一个层级,都是属于下九流。不过即使是旧时代,与普通百姓比,戏子的生活水平应该只会高不会低,而在当今社会,不仅是收入水平,那社会地位也是大大不同。

现今的演艺界人士,哪怕只是演过一部电视剧、电影或者唱过几首歌,个个都是名人、名艺术家,甚至因此而成为各级“人大”、“政协”里的代表,与其他达官贵人们一同共商国是,风光无限。有了名歌手、名演员参政议政,这些各级的大会也大大地增添了戏剧化的表演效果,扩大了影响力。虽然,这些大会和普通人关系很小,就算是很有关系也插不上嘴,但能趁机看看各色表演也算是一种不错的娱乐。现今,人们生活工作紧张,压力大,确实需要各种娱乐消遣放松一下,演员还真不能缺少,免费的娱乐更是不容错过,否则生活就太沉闷了。

回头看会馆门口的这石头“猴狮”,应该都是很受欢迎的戏子吧,几百年前就被人摆在会馆门口招徕客人,风风雨雨的真不容易。不过,别看这样子很有一种非常滑稽的感觉,我相信,放下那俩绣球,这“猴狮”一定也可以很一本正经的样子,甚至可以很凶,很吓人,像将军一样威严。

福州游《苍烟巷陌青榕》之4

你可能感兴趣的:(戏台门外,耍戏的“猴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