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未来里

处在社会快速变革的时代浪潮,普通人如何与未来接轨?

《爆裂》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

活在未来里_第1张图片


1 .真正“日新月异”的社会

从人类历史不难看出,人类社会的发展符合指数规律:如果把地球的历史压缩成1年,那么恐龙灭绝发生在圣诞节后。原始人开始直立行走大约是在新年前夜晚11点50分,而有记录的人类历史则是在午夜12点前几纳秒才开始的。

如果把最后的10分钟再拓展为1年,那么前12个月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发生。第一种有记录的语言出现在12月中旬,12月31日黎明,工业时代才姗姗来迟。这一天下午2点左右,抗生素的出现使得婴儿成活率和人类整体寿命大大提高。晚饭时间,大型计算机才开始进入商用领域。从此,人类社会“稳定的时间段”变得越来越短。

毋庸置疑,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进入新的阶段。互联网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全世界的人们更快速便捷地连接起来,然后巨大的化学反应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混合现实、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区块链、机器人、精准医疗、基因编辑…这些看似与普通人生活距离遥远的名词,也许在五到十年之内就将深刻地改变我们日常生活方式。技术的进步实在太快,现在人手一部的全触屏智能手机在10年前还遥不可及。谁又能想象10年后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传统社会经历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严密的社会体系与制度,但它们中的很多仍充满漏洞。工业时代发展而来的社会体系和思维方式能否适应未来,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

2.未来社会的突出特点

书中,伊藤穰一概括了未来社会的三个突出特点,即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不对称性是指: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将会成为常态。恐怖组织能以极小的代价换取一个国家大量的社会资源消耗,几名黑客动动键盘就能造成企业政府组织的运转瘫痪。现代技术的发展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给不同角色的人带来的同样的机会。通过打破游戏规则,蚂蚁也能轻松扳倒大象。

复杂性是指:当今的知识体系和社会体系是复杂多维的,是互相交叉的整体,而非单一割裂的个体。我们常常从问题的某个侧面去寻找答案,但真正的答案也许要复杂得多。反过来,很多问题从其本身角度出发难以得到解决,但通过跨学科的多维角度则能得到轻松解决。跨界融合将逐步流行起来。

不确定性是指:未来无法预测。人类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指数曲线的陡峭上升期,层出不穷的黑天鹅,多因素的相互碰撞,使得未来就像女朋友的心情一样捉摸不定。当预测不再奏效时,普通人应当怎样建立起对社会的可控感和安全感,是一大值得深思的问题。

3 新的原则

伊藤穰一基于在媒体实验室的实践经历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洞见,提出了适用于未来社会的9大思维原则。

1.涌现优于权威。

涌现的本质在于其“自发性”。当大量细微的个体通过简单地选择,其整体表现出的特征已经远远超出个体时,新事物的涌现便发生了。与之相比,权威则是由人们普遍认同的少数“精英”来决定整体的方向,判断事情的对错,规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所以,涌现与权威的对立点在于:是该相信少数“精英”,还是相信整体的“群众”力量?

作者认为,至少在科学研究领域,涌现是优于权威的。只要给出适合涌现的条件,然后再加以适当的刺激,让大家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整体力量,比让某些特定人士来指定科研课题要好得多。权威发挥作用要依靠官僚体系,而保守派的阻挠往往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威胁。随着新工具的普及和创新成本的不断下降,通过涌现方式产生的创新将越来越普遍。

2.拉力优于推力。

推力更像是权威者的动作,它将资源“推”(放置)到认为最有用的地方,认为集中力量就能解决问题,是自上而下的过程。

拉力则显得更为灵活,它在需要的时候将有必要的资源“拉”(吸引)过来,注重组合配置的灵活性和对时机的把握,是自下而上的过程。

对企业家来说,拉力意味着减少成本,增强应对多变环境的灵活性。其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在“需求”出现之前,不应该出现“供给”。

因为存储资源和信息的成本在不断增加,社会变化之快使得我们不再能掌控和计划一切。只有需要什么再配置什么,让边缘区域来决定资源需求和配置关系,才是未来更加明智的做法。

3.指南针优于地图。

地图意味着掌握详细的地形信息以及达到目的地的最佳路径,指南针则更加灵活,它只告诉你方向在哪,具体怎么走需要使用者自己规划创造。

这就像不同的人对待旅行的不同方式。有的人喜欢提前规划好详细路线行程,然后严格执行。有的人则喜欢随性地四处走走看看,虽然可能时间行程上会有所出入,但也能发现不少意外惊喜。

媒体实验室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典型代表。他们的研究重点是“无定向研究”,即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空白处着力。任何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都会得到支持,因为说不定哪一个就能催生未来科技的重大方向,在跨界融合中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大难题。

4.风险优于安全。

追求安全,意味着要考虑事物的各个方面,确保万无一失,不出差错。

接受风险,意味着并不追求事先的完美,而是通过小步快速的迭代,让市场的反馈来决定下一步的完善方向,通过不断试错来打造更加符合需求的事物。

风险优于安全,即要放弃从一开始就拿出完美方案的执念。这一原则的适用,与当前试错成本的不断下降有关。当风险是可承担的,做事的方式就变得更加灵活。不必再担心一次错误就会全军覆没,这样一来,创新行为得到鼓励,创新将从中心向边缘转移,带来更多好的机遇。

5.违抗优于服从。

毫无疑问,在培养创新性方面,违抗精神比服从精神更加珍贵。

服从教会人们循规蹈矩,它的作用在于传承社会最基本的运行规则。而在科研和创新领域,具有违抗精神的人往往能打破常规,创造出令人惊讶的新成果。

同样,许多新事物的出现,在当时被视为异端,因为他们注定是活在未来的产物。当汽车最早出现在英国街头时,英国议会甚至颁布了《红旗法案》来限定汽车的速度,这也扼杀了英国在当年成为汽车大国的机会。

所以,循规蹈矩也许能保证社会运行不出大问题,但却无法推动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向前发展。违抗优于服从,至少在科研领域是值得我们提倡的原则。

6.实践优于理论。

这一原则意味着,在快节奏成为新常态的未来社会,等待和计划的成本,要比先实践后随机应变的成本更高。如果任何新事物都需要先在理论上证明其可行性后再去行动,那么可能早已被他人抢占了先机。

当我们强调实践优于理论时,我们其实也是在强调动手的重要性。联系到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联想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前者注重理论学习和记忆,后者注重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未来,许多理论都可能被宣告错误,但动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永远不过过时。这也是为什么能熟练使用搜索引擎的人,比死记硬背知识点的人更适合于现代社会的原因之一。

7.多样性优于能力。

多样性意味着多元化。对于个人而言,掌握多门技能,通晓多门学科,比在某一个领域深入钻研更加重要。对于机构而言,人才组合的多样性比单一化更有优势。

多元化带来的是碰撞,是交叉融合。单一化带来的则通常是同质化。对个人发展而言,在迅速多变的未来社会,死守一门也许不再是明智的选择,而斜杠青年可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8.韧性优于力量。

如果说力量是参天大树,那么韧性就是柔软的芦苇。当飓风来临,大树可能被齐腰斩断,而芦苇却安然无恙。

我们越来越常提起的一个词便是“降维打击”。可以预见的是,在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社会,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常见。

既然风险不可避免,那么如何在风暴中保存自我、快速重生,就成为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9.系统优于个体。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是一个系统整体,而非一个特别强大的个体。一个好的团队,可能单个成员不一定多么卓越,但只要形成整体,就能打败一群精英组成的散沙。

考虑问题也应当从更大的系统角度出发,因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加复杂交织的整体,对任何行业领域的改变,都将带来巨大的整体效应。

写在最后

还记得罗胖说过:一件新工具的诞生,会把人们分成两个阵营。接受它学习它使用它的人,往往占据了先机;而怀疑它拒绝它扼杀它的人,往往被甩在了时代身后。

书中的9大原则,不仅适用于科研领域和组织机构,还适用于我们每个人。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而言,任何一条原则都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个公司、一个组织,我们又该怎样经营,或许这9条原则能带来无限启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在未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