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没有必要看完一本书

你真的没有必要看完一本书_第1张图片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请先仔细回想一下你看书与写读书笔记的场景。

在一张不大不小的书桌上,你的左手边放着一本封皮很好看的书,右手边放着用来摘录的笔记本,或许,还有一杯刚冲泡好的咖啡。

你看的很认真,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行一行地看,一页页地看。当遇到语句优美或者富有哲理性的语句时,你便把它们摘抄到笔记本上。

你像是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仪式,笔迹工整,字迹娟秀。

看着逐渐变得饱满的笔记本,你感到十分满足,就像获得了石洞里所有的宝藏一般。

也对,你收藏了整整一本书的精华,可不是一笔财富嘛。


再来设想一个场景。

同样是那张不大不小的书桌,同样一杯刚刚冲好冒着白烟的咖啡。你左手按着一张素白的稿纸,黑色的原子笔在你的右手打转。

这次不是看书,而是要写一篇文章。

你的开头很精彩,一路行云流水,你有预感,这将是一篇很棒的文章。

但是,你突然停下了笔,思绪像堵在笔尖上的墨水,怎么也流淌不出来。

你需要一个例子,一个能让你这篇文章锦上添花的例子。然而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这时你想起了你的读书笔记,你清楚的记得,那上面有很多精彩的例子,很多值得借鉴的语句。

然而事实是,你只记得摘录它们时的场景、过程,却独独忘记了它们的内容本身。

别担心,这是很多读者做读书笔记时都会犯的错,包括我。


我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沉迷于摘写文章优美段落。

仿佛将它们从书上誊写到我的笔记本上,它们就全都属于我了。

我有不下十个用于摘录的笔记本,里边儿工工整整地誊写着大段大段关于某本书里的片段。

我被摘抄这种仪式感所吸引,并且不知疲倦。

但这只是一次物理意义上的转移,我只是单纯的将他们换了个场所而已。

他们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们。

本子一天一天丰盈饱满了,然而我的脑袋依旧空空如也。

我完全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直到有一天,老师让我们写作文时,写过十本读书笔记的我竟然想不出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

那天晚上,我趴在散了一床的笔记本上委屈地哭了。

我的本子每一个都精挑细选,样式是那样好看。那些写得工工整整的文字,更是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

然而这些我视若珍宝的笔记,却在突然之间失去了意义。它们都只是我手下的复制品,仅此而已。

换句话说,他们对我毫无用处。尽管它们精美漂亮,且富有仪式感。

仪式感有时候是一种具有欺骗性的东西。你往往会沉醉于他所构造的形式里,而忘了你最需要的本质是什么。

就像我,沉迷于摘抄的过程,而忽视了内容本身。

我会想怎样的封面最精美,怎样的装帧适合平翻,怎样的笔利于书写,怎样的排版更加好看。

在我考虑的所有东西里,独独忽略掉了内容,这个最重要的因素。

我所有的笔记就是一个样式精美的花架子,只是美,只是多,只是值得我虚荣地炫耀而已。

它们没有经过我的思考,没有转化成我自己的东西存储在大脑里。

所以就算我看再多的书,就算我摘抄再多的笔记,我还是那个脑中无物,笔下无墨的姑娘。


认识到这些,我开始尝试改变。在不断的重复试验里,关于看书与记笔记,我总结出了以下两点:

1.不是每本书都要一字不落地看完。

2.不是每一处好句好段,都要整整齐齐地摘抄下来。


首先是第一点。

很多小伙伴会惊讶于我看书的速度,怎么可以看得那么快?两天换一本,有时一天换一本。

我并没有一目十行的功力,这样的速度,是因为我没有真正意义上地看完过一整本书。当然,连贯性很强的小说除外。

我们对一本书接受力其实很少很少。不信你仔细回想一下一星期之前看的那本书,你能立即举出书中的一个例子并加以合理利用吗?

很难吧,你看完了那本书,也许还记了详细的笔记。但此时你的脑子里一片乱麻,就是理不出一个头绪。

所以,即使认认真真,一字不落地看完一整本书,依旧收效甚微。

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挑选一些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仔细研读呢?

首先浏览一遍目录。如果不是作者刻意安排的话,你应该很容易找出哪些是重点。

然后在重点内逐步缩减范围,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两点,没错,就是一两点。

你会发现,当你将这一两点思考研究透彻之后,下次写文章时,哪怕和文章只有一点点的联系,它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出现在你的文章里,甚至不需要你考虑或同意。

这里有种下笔有如神的感觉。

因为你彻底理解了这一两点的内容,所以他们与你大脑里其他相关的事物都建立了某种联系。

所以与其花大量时间啃完一本并不十分有趣的书,不如挑选其中一两点精华,进行分析思考,将他们彻底变为自己的东西。

这样一来,在同样的时间里,你会收获的更多。


摘抄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真的没有必要把看到的每一处好词、好句、好段,都摘抄下来,虽然你觉得他们看起来相当精彩。

但请相信,当你写文章的时候,你很少会用到它们,除非你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否则你真的回想不起来。

拿我来说,我摘录了不下100个名人的事迹,但写人物时,我还是只会写采菊的陶渊明饮酒的李白。

为什么?

因为我对这100个人物没有进行过任何思考,我没有真正地认识和了解他们。

对我来说,他们只是可供写作的素材,而不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所以他们不愿意出现在我的文章里。

如果当初我不那么贪心,只记下三四人,然后对他们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与已有的认知建立各种联系。我相信我的笔下,不再会只是李白和陶渊明而已。


现在很流行精简这个词。

对家装,对使用的工具,我们都提倡精简。同样的,对于读书和摘录笔记来说,也需要精简。

重点不在于我们看了多少本书,写了多少本笔记,而在于我们到底收获了多少可以为我们所用的东西。


这篇文章不长,但如我所说你真的没有必要看完。重点罗列的很明显,你只需看它们是否符合你的需要。

如果符合,就拿走思考;如果不符合,你就可以节约出时间,去看另一篇更有意思的文章。

我希望大家的时间,不要花在盲目地看书与摘录笔记上,不要被那些精巧的仪式感所迷惑。

少而精的思考,才是最有意义的事。

文|伍七言

最近书荒了,有小伙伴可以推荐一本书吗,感谢=^_^=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真的没有必要看完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