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流行:喝最毒的鸡汤,看最丧的片儿

       前段时间,“丧”这个词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影视剧里,像《马脸波克杰》、《伦敦生活》、《海边的漫彻斯特》,这些丧片大受欢迎。微博上,还有营销号,光靠拼接剧中的“丧”台词就能获得几千的粉丝。

       其实,丧片并不是现在才流行的。在我有限的观剧年龄里,最早接触的“丧片可以追溯到2006年——银魂系列动画播出的时候。十年过去了,漫画更新到四百多章,动画制作到第三季,但热度依旧还在。去年年底,《银魂》发布真人版电影的定妆照,一时间引发网友讨论,霸占了热评(还请来小栗旬饰演银时,天噜啦)。

     《银魂》具备了丧片该有的元素。首先,故事背景要丧。江户川时代下,外星人与人类大战一场,结果人类输了,地球彻底沦为外星人的殖民地。然后人设很丧。银时曾经是叱咤四方的白夜叉,结果现在成为翻着死鱼眼的天然卷大叔,最大的爱好就是吃甜食和挖鼻屎。出生在剑道世家的新八,成了银时的跟班,日常就是专职吐槽,兼职追星。而攘夷志士桂,天天嚷嚷着要光复武士之魂,结果不是被别人举报,就是被别人追杀。这样的人设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在《银魂》里,什么都是反着来。越是厉害的人物,越会被恶搞。越应该严肃的情节里,越容易崩坏。最后,台词要丧。实不相瞒,这些丧里丧气的反鸡汤台词,竟然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比如:

减肥就能变美?口哼!想太多

现在的流行:喝最毒的鸡汤,看最丧的片儿_第1张图片

没钱该怎么办?凉拌呗

现在的流行:喝最毒的鸡汤,看最丧的片儿_第2张图片

要努力奋斗?还是吃好喝好比较强。毕竟:

现在的流行:喝最毒的鸡汤,看最丧的片儿_第3张图片

这些反鸡汤语录背后是现代人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自我的探索。

      《银魂》里头摆出的那种“让我们嬉皮笑脸地来刺穿生活假面”的腔调,虽然看起来并不讨喜,但在某个时刻就暗戳戳地在旁观者的心坎上烙了个印。跳出银魂,日本影视剧里的现实主义,大多与英雄主义无关,多数人的日常、琐碎、平凡、边缘化才构成了文本意义 。像在我的公众号提到过的两部日剧,就是典型的丧片。《西瓜》说的是小人物的日常,《东京女子图鉴》说的是阶级差距,还有去年引发热议的《贤者之爱》和《玻璃芦苇》说的是不论之恋。。。日本丧片的高产,与日本丧文化的流行密不可分。换种说法,丧文化,就是起源于日本的流行文化。人口多,国土少,又多处在地震带上,自然灾害频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日本国人普遍存在焦虑感和危机意识。另一方面,拥挤的日本地铁,灯火通明的办公楼,狭窄的居住空间又形成了外在压力。于是造就了逃离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而流行文化恰好把这种无意识反映出来了。

        如果说日本的丧文化是来源已久,那么我国的丧文化就是刚刚新生。回到我国的社会形态。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物质财富有了较多的积累。但是,与过去相比,国人的幸福指数反而降低了。不说前面的70后、80后,就说说最熟悉的90后吧。互联网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频繁。哪怕相隔千里,也能知晓彼此的讯息。今天谁谁又升职了,明天谁谁又买房了。无形之中,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从现实生活扩张到网络世界,以至于忘记自己的节奏;同时,信息变得富余:大量的成功学口号盛行,公众号上,类似“三个步骤教会你做成什么”“知道什么道理就能升职加薪”的标题党不胜枚举,快餐文化下养育的浮躁心态蔓延开来。另一方面,与急于求成的心态相对的是,社会阶级固化的现实,是大学扩招带来的学历贬值,是脱轨教育带来的就业困难,是不断上涨的房价带来的经济压力,还有父母的赡养问题。所以,着急的年轻人们与现实一触碰,立刻被打回原形,期望与现实的落差,让他们倍感无力。现实生活中,无法表露的丧气感,在网络世界通过自嘲得到发泄。

比如,不想上班,就葛优瘫

现在的流行:喝最毒的鸡汤,看最丧的片儿_第4张图片

人生绝望,就像身体被掏空

现在的流行:喝最毒的鸡汤,看最丧的片儿_第5张图片

所以才有现在所谓的“丧文化”。

       前不久,我在某平台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作者把“小确丧”看作无病呻吟的做作,是一种病态心理的表现。关于这样的观点,我不置可否。只不过,就像鸡汤软文给人斗志一样,如果小小的自嘲、偶尔的丧气话能让人会心地笑笑,那也证明它没有坏处,不是吗?

       毕竟,没人因为喝了一碗鸡汤,就能出任CEO,赢取白富美。同样,也没人因为几句自嘲,就颓废崩坏下去。现实已经够苦逼了,就别这么严肃嘛。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在的流行:喝最毒的鸡汤,看最丧的片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