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报道“暖寻”创业历程,弘扬正能量

《中国科学报》报道“暖寻”创业历程,弘扬正能量_第1张图片

“我们的‘暖寻’现在越过了阶段性瓶颈期,大家很有干劲儿,我们也明确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在这之后,我们会有更多的突破,也希望更多平台能够接入'暖寻',服务更多人。”


11月7号,《中国科学报》以“在温暖中寻找失物”为题对“暖寻”做了专题报道。文章记述了暖寻一路走来的大致脉络,从平台创建的创意来源,中途无奈计划搁浅,到最后在“蚂蚁开发者大赛”夺奖,支付宝/微信小程序上线的全部过程。

《中国科学报》报道“暖寻”创业历程,弘扬正能量_第2张图片

​  2014年,还在安徽工业大学读本科的“暖寻”创始人吴胜斌遇到了一件很多大学同学都会遇到的事儿——丢东西。“我当时丢失了一辆自行车,试图去寻找,但是却无从下手。”他回忆道。就在一筹莫展时,身边的同学告诉他,学校有一个失物招领的QQ群,建议他到那里去问问。满怀希望的吴胜斌加入了拥有200多人的QQ群,但他的寻找失物信息发出去后却石沉大海,无人反馈。

这件事给吴胜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为他埋下了创建失物招领平台的种子。再加之后来看到央视微博报道每年全国的车站和失物招领中心积聚了很多失主丢失的身份证、银行卡、钥匙之类的物品,但无人前来认领,总计数量达几百万。当时这条微博的转发量很大,但是并没有人对这一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至此,下定决心创建一个公益失物招领平台,帮助解决失物寻找和认领问题,让每个拾主和失主都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彼此,让大家感受到世界的友好。

​ 但是一个项目开始总是困难的,一个人的力量也总是有限的,需要组建一个团队,同时要开发一个在线失物招领平台,基本的编程能力是必须要具备的。在召集几个“非编程系”的好友后,将想法分享出来,得到大家的支持,同时大家也开始分头着手寻找具有编程能力的小伙伴。经历一番曲折,也终于凑齐了编程开发的人员。至此“暖寻”平台的搭建正式开始。

《中国科学报》报道“暖寻”创业历程,弘扬正能量_第3张图片

​  而随着平台开发到一定程度,找来的计算机学院的“救兵”却遇到了技术瓶颈。当时技术能力有限,产品开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现技术对于当时的水平有较大难度,当时又不太懂技术和开发之类的问题,然后在进行了三个月的项目开发后,“暖寻”不得不搁置下来。

开始时的激情与冲劲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但是“暖寻”团队从不是一支轻言放弃的队伍,于是团队里机械出身的队员,也开始去自学编程。经过了一年多的自学和经验积累,2016年年底,团队终于具备了继续开发“暖寻”的能力,“暖寻”平台的搭建得以继续进行。

终于,在2017年阿里巴巴云栖大会上,“暖寻”—在线失物招领平台破茧成蝶。“暖寻”平台从500多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与20支进入决赛的精英团队经历连续36小时有“编程马拉松”之称的蚂蚁开发者大赛后,凭借其优秀的用户体验和“寻一份失物,暖一片人心”的公益理念,获得蚂蚁金服的认可,一举拿下第3名的好成绩,获得蚂蚁金服总价值21万元的奖励,并成功上线“暖寻”支付宝小程序,赛后一周同时上线“暖寻”微信小程序。

如今的“暖寻”正处于一个平稳上升的阶段,正在温暖着更多失主的心。同时我们也期待有更多平台能够接入“暖寻”,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宣传“暖寻”,让公益失物招领服务更多人。


​  为提升用户体验,更好的服务大家,“暖寻”即将推出全面升级版本(ps:想要的功能全都给你)!强大的新版本上线后,“暖寻”一定第一时间告诉大家,请大家拭目以待哦!

《中国科学报》报道“暖寻”创业历程,弘扬正能量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科学报》报道“暖寻”创业历程,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