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峪走到涝峪

从甘峪走到涝峪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从甘峪走到涝峪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立夏这天,太阳就够毒的了,一大早就显得有点燥热。背负着行囊,与林叔一道和驴友们乘车从公交南站出发了。

车子沿着环山路到了甘峪水库处,已是九点半,从东侧的斜坡一路向上,驴子们慨叹着山色的秀美,怪石的嶙峋和奇特,漫坡的槐花几乎败落了,但还是留有轻轻地郁香,不知是谁说了句:“槐花咋没有来呢?”于是,便都提起群里的嬉笑之事,走着、说着,好不惬意啊。转了一个弯,便看见一种叫做“羊奶奶”的红色果实,品着、尝着,逗人的玩笑便又开始了。忽而,崖边的桑葚树上,那红的、黑的桑葚果实几乎让我惊喜地喊出声来,拨开长满长刺的野枣树树枝,颤巍巍地站在崖边,一手轻轻地摘下那黑色的桑果,便传向身后边接应的同伴,你尝,他尝,咦,好甜哟,好不快哉。

经过几户老住房户的屋舍旁,再转过弯慢上,槐树林就变成了松林,茂密、庄严,顶上便是望仙坪。大家在此憩息,喝口水,拜拜王母、三官殿、武三师和斜对面约六十米外崖畔的千手观音。美女们扮作摆个poss,等待摄影专家的拍摄。在这里,我明白了,这儿原来是一个道观所在,而非佛教处所。于是便想起老子布道曾经过此的典故来。

继续绕着沟边东进,左看便是关中平川,右侧就是苍翠碧绿的沟壑,道文化在这一带看来是有很深的根基的,这是有诸多古迹可以佐证的,不再赘述。奇石依旧不断,我在思考,遥远的以前,这里是不是汪洋一片呢?几户人家的对联很是好看、有趣,尤其是那幅牛棚的对联,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二十多年前的农家春联来,牛棚的对联是:牛王挂的玉寿灯槽头兴旺永安宁,这便想起那时写对联的笑话来。上过一段花椒林后来到山梁上,东眺圣母山,南望佛圪垯,北俯平川沃野。整齐的花椒林端头,一颗松树孑然傲立在梁边,实在是赳赳勇夫!让人有种极目舒心之感。就地歇息,拍照,躺在柔软的草丛上,舒坦、享受!

就餐地点选在佛圪垯以南的三清观,休整后便来到了圣母山的教堂,聆听耶稣基督的福音,因为这是母亲节的前夕,教堂格外的热闹,约摸半个小时的教诲,让我对天主有所感悟,也算是意外的收获。

从清凉山的高处远望,真是景色迷人,松柏浓郁,便又想到清凉山的传说。左右盘绕不经意间便看到了远处的西汉高速公路,心中一喜,这一天快乐的悠闲漫游就要告结了。

从甘峪走到涝峪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就是在这剩下的最后的一段路上,似乎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再一次让我体会了从西观音山归来时的历险感觉。路几乎找不见了,在枯黄的蒹葭之间隐隐约约之中能看见些,蒹葭叶子平坦地铺在山坡上,倒也显得安逸,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路况,摸索着艰难地前行,这确实令我捏了一把汗。前后呼应,慢行,再慢行!稳一点,再稳一点!这是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闪失的。野枣刺直直地穿过裤子、衣袖划拉腿、胳臂,疼,但是只能小心谨慎地忍着,现实是还得继续缓缓地前行。我的心确实是很紧张的,不是源于对我自己的处境,而是对同伴中老幼的顾忌和担忧,此时也就只好走走停停,站稳后让大家照照相,看看景色,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腿的颤抖。不知谁说了句“刺刺娃咋没有来?怪不得刺咋就这么多呢。”又是嬉笑声,等我们下到了平地上时,才发现我们竟然没有到达龙泉寺,而是到了林业管理站的隔壁。

休闲的在半山腰间走了大半天,时间已是下午五点多了。累?倒也罢了,喜悦倒是蛮大的:感谢一路走过的同伴,感谢美如画卷的家乡山水,这好似让我在一天之中,再次翻阅着从甘峪起首的道文化、外来的基督文化到龙泉寺告捷的佛教理念。

如果有机会的话,这条线路我还会再次游走的。

2011—5—9于草楼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甘峪走到涝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