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因酷爱象棋而名声大噪,写出宏篇巨作,本人却是臭棋篓子

中国象棋的历史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战国时期盛行的六博棋,可以说是古代象棋的雏形。虽然棋中没有车、马、将、士、卒等名称的棋子,但也有六个兵种,也是以杀死对方类似将帅的一方为胜。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象戏完全取代了六博棋。象戏的棋盘已成正方形,并有马、兵、卒等棋子。之后,到了隋唐象棋这种游戏形式得以大面积的普及,据说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象棋,夫人武则天也是一个象棋迷,她经常做梦也是在与天女下棋。那时的棋盘由64个黑白小方格组成,与现在的国际象棋一样。

诗人因酷爱象棋而名声大噪,写出宏篇巨作,本人却是臭棋篓子_第1张图片

象棋的大变革出现在唐末至北宋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司马光的“七国象棋”,民间流传的“广象戏”和“大象戏”,棋子由立体象形改为了平面字形,棋盘也由原来的64小黑白方格改为纵横直线交叉图案。到了北宋,象棋的棋制与现代已基本一致,在河南开封、四川江油和福建泉州等地都发掘出土过北宋时期,对局双方的棋子各16枚,中间有河界,“将”、“士”只许在九宫格内活动的象棋。

诗人因酷爱象棋而名声大噪,写出宏篇巨作,本人却是臭棋篓子_第2张图片

可以说北宋是现代象棋的定型时期,这一点从现存的北宋史料里可以得到证实。例如,北宋著名的理学家程颢所作的“咏象戏”,他这样写到:

大都博弈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

车马尚存周战法,偏裨兼备汉官名。

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

却凭纹楸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

从程颢的这首诗中可知,当时他所见到的象棋车、马、炮、士、象、卒已齐全,偏裨即士象,棋盘上已经有楚河汉界,并且已有唐朝象棋的纵八路扩展为纵九路,而将帅也居于中路。

诗人因酷爱象棋而名声大噪,写出宏篇巨作,本人却是臭棋篓子_第3张图片

再稍后一些,到宋徽宗时期,象棋的棋盘和棋子就和现代的一模一样了。宋徽宗曾给北宋制造的铜制象棋亲笔题写棋子名称,留下瘦金体书法真迹。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打马图经·序》中附有象棋棋盘图,都可以证明上述说法。

诗人因酷爱象棋而名声大噪,写出宏篇巨作,本人却是臭棋篓子_第4张图片

那时候象棋是家喻户晓,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一项文娱活动,一些诗人雅士、文人骚客也酷爱下象棋。他们都曾以象棋为主题吟诗作画,为推动象棋的发展写下不朽的诗篇。

北宋时的文人尹洙、梅尧臣、司马光和晁补之等都撰写过描述象棋的诗文。梅尧臣在《象戏》一诗里有”象戏本从棋局争,后宫龟背等人情。......堂上有奇谁可胜?樽中赌酒令方行。直驱猛兽如寻邑,何似升平不兵!”等句,描写的都是当时流行的象棋制度。

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因为喜欢象棋苦心钻研棋艺,并以一首歌咏象棋的五言律诗名声大噪,这首《象弈一首呈叶潜仲》全诗48句,240字,是刘克庄一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因酷爱象棋而名声大噪,写出宏篇巨作,本人却是臭棋篓子_第5张图片

小艺无难精,上智有未解。

君看橘中戏,妙不出局外。

屹然两国立,限以大河界。

连营凛中权,四壁设坚械。

三十二子者,一一具变态。

先登如挑敌,分布如备塞。

尽锐贾吾勇,持重伺彼怠。

或迟如围莒,或速如入蔡。

远炮勿虚发,冗卒要精汰。

负非繇寡少,胜岂击彊大。

昆阳以象奔,陈涛以车败。

匹马郭令来,一士汲暗在。

献俘将策勋,得隽众称快。

我欲筑坛场,孰可建旗盖。

叶侯天机深,临陈识向背。

纵未及国手,其高亦可对。

狃捷敢饶先,讳输每索再。

宁为握节死,安肯屈膝拜。

有时横槊吟,句法尤雄迈。

愚虑仅一得,君才乃十倍。

霸图务并弱,兵志贵攻昧。

虽然屡克获,讵可自侈忲。

吕蒙能馘羽,卫瓘足缚艾。

南师未宜轻,夜半防斫寨。

刘克庄以诗歌的形式全面的描述了当时象棋的棋子、棋盘的形式以及运子的走法,同时还粗略地阐述了对弈规则和简单的象棋理论。通过这首诗,可见诗人对象棋酷爱之情。

诗人因酷爱象棋而名声大噪,写出宏篇巨作,本人却是臭棋篓子_第6张图片

但是刘克庄苦心钻研棋艺,却在与同僚的对局中占不了丝毫便宜,屡战屡败,甚至在和自家小儿的练习中也是胜少负多。这让诗人懊恼不已,幸亏在刻苦研究棋艺时悟出了这首让他扬眉吐气象棋诗,可谓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算是老天对他的努力给出的一些补偿。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人因酷爱象棋而名声大噪,写出宏篇巨作,本人却是臭棋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