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我得到了十大认知收获

读完《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我得到了十大认知收获_第1张图片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探讨心理是如何被组织而产生智能思维,以及心理是如何在脑中实现的科学。本书系统地将传统认知心理学与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相结合,侧重于人脑的认知研究,并通过“启示”将研究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得到了许多的认知收获,就此复盘。

1. 原以为的观点: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不如计算机。

  新学会的观点:人脑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具有差不多相当于一台小型计算机的处理能力,一个大脑具有比全世界的计算器还要强的计算能力,因此人工智能与真正的人类思维还是有很大差距。单个神经元的通讯传输速度比计算机的运动速度慢很多,但人脑中可以同时进行数以十亿计的这类运动。然而大脑并不善于做某些计算机所擅长的工作,比如复杂的数学计算。

(出处:《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P13、15)


2. 原以为的观点:眼部机能有缺陷的失明人士无法看到外部世界。

    新学会的观点:视觉信息加工始于外部世界的光能,然后由人体的感受器如视网膜将光能转化成神经信息;早期的感觉加工形成了对信息的初识感觉,特征被提取出来生成初始简图;这些特征与深度信息组合形成对物体表面空间位置的表征,就是二又二分之一维简图;用格式塔的组织原则将元素组合成物体,形成3D模型;最后这些物体的特征与总的情境信息相组合以识别物体。因此,失明人士的视觉成像设备能够直接作为感受器,将光能转化成神经信息,替代视网膜的功能。

(出处:《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P65)


3.原以为的观点:拥有对信息细节的超强记忆力是件好事。

  新学会的观点:总是能将信息表征得非常精细并记住这些细节,会严重地影响正常生活。我们总是会选择性地遗忘信息,倾向于记住最有意义和有用的要点,忘记不重要的细节。这是一种信息的提纯,能让我们超越经验的细节,去弄清楚他们的内涵和意义。譬如加工言语信息之后,人们通常仅记住了它的意义,而不会记住确切的措辞;加工图像信息时,人们倾向于记住图像的意义,而不是确切的图像本身。细节稍重即逝,而意义长存。因此,当面对需要记住的材料时,如果进行精细加工,赋予其一些有意义的解释,就可以帮助记忆。

(出处:《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P125-133)


4. 原以为的观点:学习的意愿和动力越高,对知识的记忆越好。

  新学会的观点:是否有意识的去学习与记忆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如何去加工呈现的材料。采用有利于记忆的活动,譬如复述和增细加工,就能提高记忆成绩。如果没有使用高水平的加工方式,既便学习意愿或学习动力很大,也不会提高记忆水平。

(出处:《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P184-185)


5. 原以为的观点:知识需要有意识地习得。

  新学会的观点:除了外显记忆外,还存在着内隐记忆,即意识觉察不到的记忆,它涉及的是如何执行任务的知识,即程序性知识。譬如实验中,被试通过调整劳动力的规模来控制一个假想的由计算机模拟的糖厂的产糖量,经过60次测试后就能控制得很好,却无法说清楚其中规律。也就是说,被试不需要获得相应的外显知识就能获得如何经营这样一家工厂的内隐知识。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习得。因此,我们要跟着有经验的师傅,通过模仿学习内隐知识。

(出处:《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P220-221)


6. 原以为的观点:人类解决问题时的普遍原则是正确的。

  新学会的观点:人类解决问题时用来选择算子的三个标准中,“回溯规避”和“差异降低”都是有明显局限性的。回溯规避指倾向于避免那些可能消除先前算子作用的算子,但它并没有提供如何在剩余算子中进行选择的任何基础。有时候,回溯确实是必要的,譬如止损。差异降低,指趋向于选择最大限度地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间差异的非重复算子,也就是走最直接、最短的路径,不迂回。然而,差异降低依赖于对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相似性的估计,但实际解答中可能包含少量违反相似性的地方,需要逆向思维,相对位置的相似比绝对位置更重要。此时,就需要用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全局。

(出处:《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P238-241)


6. 原以为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运算。

  新学会的观点: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问题表征,其作用表现在允许关键算子的应用上。不适宜的问题表征经常会导致学生无法解决问题,尽管已经教给了他们相应的知识。成功的问题解决依赖于采用能够看出和应用适当的算子的方式来表征问题,破题的关键是将题目转化为更清晰明了的问题表征。

(出处:《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P247-249)


7. 原以为的观点:酝酿效应是因为人们远离问题时会在潜意识里解决问题;顿悟是由潜意识在酝酿期内引发的。

  新学会的观点:酝酿效应是因为人们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最初尝试中,会使用某种思维定势,如果该组织时间不合适的话就会被困在不合适的问题解决程序里。将问题搁置一旁,可以使不合适的知识结构的活动降低,人们就可以采用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顿悟则是指人们已经接近问题的解,却还意识不到这一点,而不是问题是在瞬间解决的。有时候问题只需要一步就可以解决,但找到这关键的一步困难程度有点像大海捞针。顿悟的感觉对应着最后成功提取到信息的时刻和涉及信息提取的脑区活动的下降。

(出处:《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P253-257)


8. 原以为的观点:技能的提高是有天花板的。

    新学会的观点:在技能习得的第三阶段——自主阶段,技能变得越来越自动化和迅速,中枢认知开始退出执行任务的过程。绩效的提高,通常是有限度的取决于设备、人的肌肉系统的能力、年龄等因素。然而,除了这些物理限制外,技能的提高是无限的,如果进行了足够的练习,一项技能所需的认知成分的时间将趋于零。虽然在技能熟悉到一定程度后,练习的边际效应会递减,进一步练习带来的效果会迅速下降,但是不管已经有了多少练习,进一步练习都会带来一点点帮助。

(出处:《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P262-264)


9. 原以为的观点:成年人的大脑不会再长出新的神经元。

    新学会的观点:大量的练习能够驱使成年人脑中神经元的增长。并非所有的练习都能导致专业技能的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有目的练习。在有目的练习中,学习者有学习的动力,他们得到关于自身操作的反馈,仔细观察自己的操作和正确的操作相比,哪些做对了,哪些有差距,并集中注意消除差距。有目的练习会促进专业技能所必需的神经的增长。

(出处:《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P280-281)


10.原以为的观点:人们是在读完一整个句子之后,才去理解其含义的。

    新学会的观点:语言加工中有个重要规则,叫即时解释原则,指的是当人们接收到某个单词时会试图立即抽取这个单词的语义,不是等到句子的最后甚至段落末尾才决定怎么解释。这种加工的即时性,意味着我们甚至在主要动词出现之前就开始解释句子。另外,句子的语义是由短语结构所定义的,即使听者试图尽可能多的抽取他们听到的单词的语义,但有些东西只有在短语结尾的时候才能确定下来。因此,在短语的边界处,即每个短语的结尾处,人们经常需要额外的时间来完成这种加工,获取这个短语所要传达的语义。

(出处:《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P389-391)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完《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我得到了十大认知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