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感情动物,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济宁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站,这一点历久弥深。
2012年4月,山东省高中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活动在广饶一中举行。期间,济宁市一参赛选手的课件中有一首MTV名叫《济宁之歌》,歌是毛阿敏唱的,浑厚而优美。歌词文化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济宁作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博大与精深:
“运河在我心中流淌,济宁我可爱的家乡。孔孟颜曾彰显民族之魂,李白杜甫写就旷世绝唱。梁山聚忠义,四湖意蕴长。泗水泉林美,峄山奇石壮。啊,运河之都,孔孟之乡。东方圣城,礼仪之邦……...”
词作者是当时的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李殿魁,他在1986至1995年曾主政东营,从副市长一直到市委书记,是有名的黄河治理专家,而他的故乡就济宁梁山人,这是巧合抑或是缘分?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东营是李主席曾经的第二故乡,济宁可是我这个东营人的第二故乡呀!
当优美的旋律响起,熟悉的画面一帧一帧呈现在我眼前时,内心中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愫瞬间被激活,整个人都氤氲在对济宁的回忆之中。
我曾和济宁有个约会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曾在济宁求学。记得是九月初,一个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日子,我与同乡孙同学两人,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经过一天无数次的汽车、火车再汽车的奔波、倒腾,终于在晚饭时间赶到了位于红星中路的校园。
虽然济宁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号称“孔孟之乡”,在中华文化坐标中有着重要地位的孔子孟子都是生长于此。但来此之前,我对济宁的认知可以说几乎为零。初到济宁,并没有发现她有多少吸引我的地方,而且感觉她有点土气,不够高大上。我心里落差很大,这里与我心目中的城市有很大的差距!
可是,我没有选择的权利,我只是匆匆过客,纵使心中有很大的失落,也只能既来之则安之。于是,慢慢放下心中的失意,开始去了解、认识这个将要生活两年的地方。
认识是先从地名开始的。济宁古称任城,远古时期,距今五、六千年之前,这里就散布着众多的原始村落。居住在济宁的“有仍氏”已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夏朝时,济宁城区一带称为“任国”,(即仍国,古代仍、任两字同音)一直延续到商周两代。秦朝统一全国后,废封建置郡县,改称为任城县。
还有一种说法,这里曾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第十七位的任不齐的封地,故此地称作任城。他死后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至今声远舞台所在的院里有颗古楷树,据传为任不齐所植。
而根据我国传统地名的获得习惯,一般以其临近的山川水系为取名的依据。这的“济”应该是古代的河流——济水,据传因任城一带地势较高,可免水灾,能保安宁,故名为济宁。秦朝统一全国后,废封建置郡县,改称为任城县,五代时期称济州,北宋时期称济州济阳郡,到元代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济宁府,这是济宁之名最早出现的年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住的时间久了,对这个地方的了解也就慢慢地多了起来。每个周末,和同学常常结伴去逛街。浣笔泉路、太白路、古槐路、秦庄路、共青团路、建设路等等都留下过我们的足迹,人民公园、铁塔寺、声远楼、竹竿巷、太白楼都有过我们的身影,慢慢地,心里接纳并喜欢上了济宁。原来的认识往往是字面上的、是抽象的,生活一段时间后,对她的认识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有色有声有香有味起来。
先说吃的吧。在济宁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各种吃食,特别是一些地方小吃。对一个自小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切都是新鲜的,虽然当地人已是司空见惯。
周末的早饭是不去学校食堂吃的。睡醒后,和同学结伴,来到学校后边的秦庄路市场,那里有好多早餐摊。胡辣汤就油条是早餐的绝配,先在胡辣汤摊前饭桌上坐定,一人要上一碗胡辣汤,再顺便从炸油条摊子买上两三根油条,喝胡辣汤就油条,简单又可口。
周末外出时,一般是走到哪里就吃在哪里。夏天,一碗凉皮或是凉粉加一瓶三孔啤酒,就是一顿午饭。冬日,一碗馄饨或是一碗汤圆也会吃出满头大汗。吃完后,略作休息,继续下面的路线。
记得一次,在一农贸市场路口,看到一个卖托板豆腐的,把秤好的新鲜热乎的豆腐放在一块长条木板上,然后抹上酱,买者用手拿着托板豆腐吃。第一次看到这种方式卖豆腐,也第一次看到豆腐可以这样吃,很是好奇。了解后才知道这种吃饭来自山东临清,济宁和临清都是大运河沿途重镇,托板豆腐传至济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关于托板豆腐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相传在明朝,曹州有一个穷秀才进京赶考。好不容易才凑的一点盘缠,来到临清还是花光了,不得不露宿街头。第二天清早,一个名叫“豆腐李”的人担着豆腐卖。他见秀才躺在地上叫了也没吭声。赶紧放下挑子推醒秀才,秀才睁开眼睛,有气无力地说两天没吃饭饿坏了。“豆腐李”赶紧站起身来就去拿豆腐。但是又没有东西盛,他忽然看到挡豆腐的小木板儿,就连忙撤下来,把拉好的几块水豆腐放到上边,又用刀子切碎,端到秀才面前让他吃。秀才觉得滋味又鲜又嫩,转眼工夫就吃光了。他递过小木板儿,抹抹下巴,把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一五一十地说了。最后,他感激说:“老人家,我忘不了您的搭救之恩。” 没想到,这秀才考了个头名状元,后来当了八府巡按。一年秋天,他坐着船往南方巡查,路过临清州,非要在这里停船不可。州官听说了,赶紧往头闸口码头上去迎接,回衙路过会通街,有个买豆腐的老头儿没来得及回避,被衙役抓来见官。州官刚想训他几句,只见巡按大人恭恭敬敬地朝老头作了一揖,说:“老人家,还记得我吗?我可早就认出您来了。”“豆腐李”一楞,赶紧磕起头来。巡按大人伸手把他扶起来说:“老人家,今天我还要吃你的‘小板儿豆腐’哩!”说着,两人大笑起来。从此以后,又白又嫩、温热可口的“托板儿豆腐”便流传开来,并一直沿袭到至今,爱吃的人越来越多。
济宁的吃食,记忆最深的是甏肉干饭,类似于砂锅。就是用瓦罐煮的猪肉、鸡蛋,放在车子上的小炉子上煨着,肉和鸡蛋在汤汁里的炖着,香飘四溢,煞是诱人。吃的时候把炖好的肉块和鸡蛋一起放到碗中的米饭上面,再浇上一大勺汤汁,现在想起来就满口流口水。
初次看到小贩的车上写着“甏肉干饭”时,对这个“甏”字念什么拿不准,同伴中大多是山东秀才读半边,后来问过小贩才知道读作“bèng ”。而且甏肉干饭是济宁地区特色传统名小吃,甏是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甏肉顾名思义,用甏盛放烹制的肉。起源于元代,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南方的大米从水路运往北方。当时的人们把用陶器炖出来的肉和大米饭放在一起吃,别有一番风味。于是就逐步发展为今日的甏肉干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甏肉干饭不断改进创新,又增加了卷煎、面筋和鸡蛋等一系列菜品。在今天,甏肉干饭已成为济宁首屈一指的小吃。
运河,在我心中流过
再说说名胜。作为孔孟之乡的济宁,名胜古迹还是不少的,太白楼、声远楼、铁塔寺、大清真寺等等,但印象最深的是京杭大运河。记得一个初夏的周末,借来两辆自行车我们同学4人一块来到济宁西郊外的大运河边,看到在历史课本上学过的大运河时,虽已没有历史上的宽阔与繁忙,但也不失固有的大气派。记得高中历史老师曾给我们用“一二三四五六”来概括京杭大运河,即一条大河畅通连接南北两地,有杭州、洛阳和北京三个中心,分通济渠、永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贯穿长江、钱塘江,黄河、淮河和海河五大水系,分别跨越京津冀鲁江浙六个省市。当然,现在这条已开凿2500多年的古老运河,2002年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她的未来,定会随中国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前景广阔。
我们站在运河边上,一会儿回望着运河的历史跌宕,一会儿眺望着河岸上一望无际的麦浪和一艘艘穿梭在古老又年轻的运河中的运煤机动船,任思绪于古老运河的过去与当下之间来回转换。当年就在这片水面之上,不论是北方的皮革、木材南运,还是南方的粮米、茶叶、竹编北运,都极大地便捷与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以运河为主干线的水上销售渠道来往不断地将各地区的商品输送到各类城镇市场,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商业销售体系,打破并改善了地域性商业的闭塞状况,使运河经济带在带动全国经济发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就是由于外国商业工业人员的进入,率先在运河岸边发生的,特别是苏杭一段。一批运河城市也迅速形成并壮大起来,中国经济的重心更明显地东移,沿海、运河成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大运河的修治使得中原文化获得了广泛的传播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多元化、互补化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传入了北方和中原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也传入了南方和中原多民族文化互相交融捉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统一。几大水系的串通加速了南北方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促进了民族大团结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日。大运河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成为沟通亚洲海上“丝绸之路’和内陆“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纽带。
我们几个人慢吞吞地沿着运河水边走着,突然看到远处一个人,边走边从河水里捡拾着什么东西,然后放入手中的方便袋中。出于好奇,我们走上前去一看究竟,才知是河蚌。这时我们才发现,确实有很多河蚌在河边的水中,开着蚌壳在晒太阳。一旦听到有动静,马上收起蚌壳往深水区蠕动。只要眼疾手快,还是很容易抓到的。有河蚌的话,说明大运河当时的水质是不错的。
离开济宁已经26年了。在这些年中,曾多次梦里回到济宁,有几次去济宁出差的机会,但最终很遗憾没有成行。应该是尽早去完成自己的这一夙愿的时候了,但不管在哪里,我心中对济宁的情感,只能是越来越深、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