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

过年了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小时候,最期盼的也许就是过年了。不仅仅是因为过年意味着会有好吃的零食,会有刚买的新衣,会有亲友的团聚,更多的还因为过年时四处洋溢的那份浓烈的亲情和那种浓浓的年味。

记得那时,过年是个神圣而又隆重的大日子,大人们会提前很多天就早早准备。通常过年前几天就开始忙碌起来,杀猪宰鸡,蒸馍炸糕,包饺子写春联,布香炉设神位,赶集置办年货,打扫清理房间……仿佛一年的辛苦,就是为了过年这一天。直到大年三十,早早起床贴好了春联,给保佑全家平安的神明上好头一炷香,这种忙碌才暂时告一段落。

小时候农村还没通电,更看不到什么春晚。印象中,除夕之夜,通常是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点起过年时才有的红蜡烛,在跳动的烛光和氤氲的烟雾中,全家人一起打牌聊天熬夜守岁。或者是同龄的小伙伴们呼朋唤友地聚在一起嬉笑打闹,打着灯笼踩着厚厚的积雪四处串门,任凭大人再三催促、脸蛋冻得通红也不愿回家睡觉……那时的生活,虽然贫困简陋但充满了简单的快乐,虽然物质贫乏但却有精神的富足。

大年初一,通常天不亮就早早地起床,这叫“起五更”,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寒暄中总会问到“起得早不早”,所以大年初一是决不能赖床睡懒觉的,否则似乎就会被贴上懒惰的标签。现在想来,也许这寄托了先人们希望后辈保持勤劳本色的愿望吧。

五更过后,放了开门炮,吃完饺子,便要去给爷爷奶奶磕头请安,然后顶着凛冽的寒风去祖坟祭拜,在大人的带领下满村跑着给村里的长辈拜年。这时也是整个村庄最为热闹的时刻,平时在外奔波很久不见的人们都会在这一时刻走出家门,路上碰面或简短问候、或驻足交谈,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浓浓的亲情也在彼此的祝福中传递与升腾。

天色渐亮,一挂又一挂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整个村庄顿时达到沸腾的顶点,每家放鞭炮的地方,都会聚集一大圈人群,大家谈论着谁家的鞭炮更长更响,诉说着过去一年的艰辛,展望着对新的一年的期许。

年前忙碌的精心准备,合家团聚的热闹守岁,互道祝福的拜年的人群,震耳欲聋的连绵鞭炮声,四处弥漫的淡淡硝烟味,甚至祭拜先祖时坟前焚烧的纸钱和零星的鞭炮声,走亲访友时的人声鼎沸,似乎都是儿时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年味。

猝不及防中,我们慢慢长大,渐渐变老,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过年的期盼也渐渐少了。军校毕业工作后,大多数的春节都是在部队度过,仅有的三四次回家过年,也感到年味仿佛越发淡了。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过年前的准备似乎也只是去趟超市采购一番这么简单,再也没有了以前等待熟肉出锅饭菜上桌时的那种期盼;先辈们留下的一些老规矩也逐渐消失,再也没有了以往除夕守岁时生怕说错一句话会导致一年不吉利的那种顾忌和忐忑;不少村民在城市安家落户,选择留在城里过年的越来越多,拜年时能看到的人群也越来越少;长期的疏远,使自己仿佛成为了异乡的异客,小辈的一些孩童,多数已经不认识了,再回老家时竟也有了儿童相见不相识的陌生;由于各自在外打拼,不少人初五前后就又要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每次回家能见到儿时伙伴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即便拜年时能偶然遇见,也只能是简单的寒暄,再也没有了儿时的那种亲切。

大家为了生计各自奔忙行色匆匆,平时因为距离的遥远,因为工作的忙碌而疏离的亲情,似乎永远也找不回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电视里春晚难忘今宵悠扬的旋律再次响起,窗外喧闹的鞭炮声逐渐归于平静,沉寂的夜色似乎与以往没什么不同。这个春节,照例还是回不了老家。夜深人静中,回忆起儿时过年的热闹与欢腾,回想起以往过年时曾经的那些历历往事,还是忍不住独自黯然。

希望明年,我们一起回家过年…

                                    2017年1月28日凌晨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