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好奇心

道德经学习随笔

多一份好奇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一,认识“名”。

重点是要看到自己认为的“名”,未必对方的“名”。 所以,我们无法以我们的认识去“框”出“道”的形态。

举个例子:11岁的姐姐,给2岁的妹妹一个“礼物”,对于正在学习“名”的妹妹来说,姐姐赋予了一个她从来不知道叫什么“名”的物品一个名字――“礼物”,所以,在妹妹的世界里,那个东西就“理所当然”的叫“礼物”。这个礼物,曾经迷惑了我好久,因为她经常的跟我要“礼物”;看到了“礼物”命名过程的姥姥告诉我:“礼物是一个6边行的圆柱体的奶,口味极佳,是姐姐在众多的奶里最喜欢的,所以姐姐把“奶”当“礼物”送给妹妹。她没有解释,这个物品叫“奶”,是众多的奶中的一类。在妹妹的世界,具有圆柱体的外形口味佳的“奶”就是“礼物”。所以,她经常要“礼物”。大人知道她要的是什么,没有修正她对于“奶”的“命名”。只要是她要“礼物”,拿特定的盒装奶给她就可以。

第二,我们太习惯了说,常常忽略“听”。

不仅如此,我们经常听到的不是对方要表达的意思,而是对于对方表达意思的“我们自己的看法”。

我们来做个测试,看看你的听力如何?重复读下面的话三遍:

“你是一个从来不听的人,以前是,现在是,将来还是”。

然后闭上眼睛,问自己下面的问题:

请问,你是个不听的人吗?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听的呢?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你身边最亲近的人的答案是什么呢?

第三,好管闲事的我们,总想让别人听我们的建议,可是,我们管得住自己的念头吗?

我们的念头,就像珍珠泉的泡泡一样多。

有时候,骑自行车在很宽的马路上就一个石头,我们竟然也能撞上;可我们的脑子里想的是“千万不要撞上”。

我们不知道,是我们的大脑导演了那个结果。因为,大脑想的是“撞”,关注的是“石头”,而不是“顺利通过”,不是“宽马路”,不是“走自己该走的路”。

由此可见,我们的意念是有磁场有能量的。

进而引申出来,境由心造,我们看到的、体验到的外界的一切,都是我们心的呈现。

我们的心,象孙悟空,不仅可以呼天唤地,也能上刀山下火海。

我们经常管别人的事情,可是我们管得住自己的心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多一份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