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讨论法律问题时,请不要给我讲道理。

近年来,随着法治的进步和信息传播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法律案件走进了舆论的视野,特别是一些重大的、疑难的、存在争议的案件往往会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总是发现,我们讨论的法律问题时不时会被一些好像对的道理所影响,甚至会引导舆论走向。

比如今年发生在山东省聊城的于欢案。

于欢案的曝光,始于王瑞峰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的一篇《刺死辱母者》,这篇文章极其“详细地”还原了事实的“真相”,每个人看到这篇文章后,无不对于欢感到愤愤不平,于是极其容易地就会把矛头对准“不公正”的办案机关公安、检察、法院,并在公平正义的舆论旗帜引导下,在民间、网络上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于欢无罪”的声音。

社会舆论认为于欢无罪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一点,就是孝道。孝道大于天,于欢作为一个血性男儿,当母亲受到长时间侵犯时,挺身而出是一个男子汉应有的担当,如果救母反受惩罚,于情于理均难以服众,如果这样的孝子身陷囹圄,将来我中华民族岂非更无一个男儿?因此,于欢的所作所为必须应当肯定地被认定为正当防卫,从而宣告无罪。

当然,孝道大于天的道理当然是没有错的,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欠债还钱的道理有没有错?敢做刚当的道理有没有错?这个世界存在无缘无故的仇恨吗?命有贵贱之分吗?那几个被杀害的背后的家庭就不该维护吗?这几个问题哪个不是“于情于理”呢?当我们谈论到这些的时候,我们谈论的还是于欢案这一法律问题吗?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随着事件被更深入地调查,随着案件事实被越来越多的呈现,越来越多的理性的声音开始出现,我们讨论的于欢案终于转向了“如何界定正当防卫与故意伤害”、“如何评价正当防卫所面临的不法侵害”等法律问题,我们曾经一致为于欢刷屏的朋友圈也终于消停了,于欢案这一舆论话题也终于被新的舆论话题所替代。目前,于欢案已经进入了二审,于欢最终是否会被改判,我相信以人民的名义执法的法院、检察院会给社会大众一个全面的交待。

所以,我想说,法律是我们的制约自己的行为规范,而道理却并不是一个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作为讨论的双方,我们可以各自寻找到有利于自己的合情合理的道理,但我们的法律却只有一部。

当我们在讨论法律问题时,请不要讲道理,要忠于法律!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们在讨论法律问题时,请不要给我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