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了垃圾分类,却无所适从。

学会了垃圾分类,却无所适从。_第1张图片
by:Daniel Evans

文|拉撒他

凡是到台湾旅游或求学的大陆人,一定都对台湾人高度自觉的分类回收垃圾印象深刻。

自由行攻略会告诉你台北街头几乎不设垃圾桶,垃圾只能装兜里或者请便利店店员帮忙扔;跟团导游会提醒你如果乱丢垃圾被发现,要遭到数千元新台币的罚款;就连情绪高涨的社运学运现场也有专人提着垃圾袋以便静坐群众分类回收垃圾……

很多人不禁发问,为什么分类垃圾资源回收在台湾能做得风生水起,而在大陆却胎死腹中?

这个疑问在我参访了「台湾妇女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后,得到了解答。

除了2000年起实施“垃圾不落地”的强制垃圾分类政策,垃圾费改为随袋征收,形成了“污染者付费,多扔垃圾多出钱,少扔垃圾少付费”的机制以外,最重要的是政府建立了一项叫做“资源回收管理基金”的制度。

这项制度用来规范业者自付垃圾清除费、用以鼓励资源再利用,使得资源回收在台湾形成专业化的体系。

任何人的资源回收物品透过清洁队、社区、学校、社团、宗教团体回收,都会进入回收商的手中,再进入处理管道。处理业经过稽核认证后,可以向【基管会】取得一定费用。就是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资源回收管理基金”,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民资源回收,促进了垃圾减量。

而这项制度的建立要从一群主妇们说起。

当初是有一群热心环保的主妇们从当时的台大教职员宿舍起步,做起资源回收示范的宣导活动,再到促进资源回收基金的制度建立,一系列运动才造就了现在深入人心的环保意识和觉悟。

她们一步步走来,从开始关注议题;研习法规;要求参加官方会议;抗议环保署;召开记者会;参与公听会;游说立委议员;修改法规政策;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再一直到现在台湾年轻人理所当然的垃圾分类回收……

学会了垃圾分类,却无所适从。_第2张图片
早期资源回收示范的宣导活动现场

如今她们轻描淡写地为参访地我们推导这个运动公式,但我知道,这个过程最重要的这部份人对环保理念的坚持不懈,她们「敢于开口、敏于行动、乐于奉献」,才促进了资源回收的进程。

环保的台湾,也让我自己有了改变

初来乍到时,我常常对着无处不在的分类回收呈现不知所措的尴尬状态,每次要走到学校垃圾桶面前都很纠结,面对一排七八个垃圾桶生怕丢错。

之后,我在倒宿舍垃圾前都会对照一下学校发的一本巨细靡遗的垃圾分类说明册,小心翼翼地学做分类。(ps:垃圾分类有个小口诀是“瓶瓶罐罐,一三五七”,“瓶瓶罐罐”就是玻璃(瓶)、塑料(瓶)、铁(罐)、铝(罐);而“一三五七”就是衣物、3C产品、五金制品、其它厨余。)

再到后来,我搬出学校宿舍自己租房,更有生活感了,才知道家庭垃圾的处理是随袋征收,要到指定地点购买环保局指定的专用垃圾袋。因为垃圾车只收用这种专用垃圾袋装的一般垃圾,而资源回收垃圾则免费收取。于是要尽量减少产生一般垃圾、可回收的瓶瓶罐罐要简单冲洗、纸盒纸杯要尽量压扁…

同时,我也炼就了一听到垃圾车的音乐就弹起身,拎着垃圾袋奔下楼,如同欧巴桑一样驾轻就熟地追着垃圾车。

渐渐的,垃圾分类和环保成了我生活中平凡但很重要的工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了垃圾分类,却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