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我30分钟

如果给我30分钟,我会用来发呆。我知道,在当下这样一个节奏快,人人都想三头六臂的去做事情的时代简直像是天方夜谭。如果可以,也许你会说,“既然如此浪费生命不如把你那30分钟的生命赠予我,我可以完成很多很多的事情。于你,只是喘气,意义何在?”

是的,不论多少分钟,我们都在喘气的基础上去做想做的事情,发呆也是其中的一件。但大多数对这样的选择嗤之以鼻,不甘不愿。只是,你有想过吗?当你老了,生命的最后30分钟或许在做的也极有可能在做的正是这件事情。你躺在床上、椅子上,用不大灵光的脑袋回忆着这辈子的过往,然后安详的闭上眼睛。那样的30分钟的发呆能抵上你任何一个30分钟的价值,它被赋予了很多故事、很多情绪、很多爱过的恨过的想再见到的人的影子。你或许会觉得这是你生命中最好的30分钟,它浓缩了你的人生,只是你已没有精力记录下这一切或是说给谁听的。

大概这就是独处的最高境界了吧,遗憾的是,那却是我们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不知那时候谁还会说,“我不要发呆,不要回忆,我要去做更加伟大的事情。”时过境迁,曾经的嗤之以鼻变成了今日的无比珍贵。那么,为什么年轻的时候我们不能抽出这样的30分钟来发呆呢?向死而生,可能谈不上是最好的活法,却是让我们最珍惜每一分一秒的活法。那样我们就不会遗憾最后30分钟想到的那些零零总总无法被人了解,因为,你和我一样,早在每一天完成了这样的思考,也完成了这样的倾诉,给家人、给爱人、给朋友、给每一个你在乎的灵魂……

生命的最初,我们觉得时光悠长,几个夏天过去了依然是一张长不大的脸。于是15岁那年,轻狂的写下“我爱时光飞快的流逝,我爱我已经23岁了。”我想做毕业上班的大人模样的自己,只是叹息时间冗长。小时候真的是这样吧,过30分钟的时间就好像过了好几辈子一样,尤其是当妈妈说,“雪糕太凉了,放三分钟再吃。”那三分钟简直要把我耗干了,干成了一具白骨。而真的到了23岁以后的日子却觉得时光飞快,好似它听到了我儿时的呼声,又或是惩罚我的年少轻狂,一转眼,身边的别的姑娘都已成为了姑娘的妈妈,而自己已然是顶着姑娘头衔的人老珠黄。我,30岁+的日子开始了。可我怎么感觉它比30分钟还短暂呢?和每一个这个年龄段的人一样,我顾不得思考、顾不得发呆,总是害怕自己的明天还不如今天,于是拼命地学习各种技能,也忘记了当初那个满是诗情画意,懂得慢生活的自己。

其实想来30分钟的长度犹如弹簧,前25年如此冗长,长到书背了一本又一本,英语单词记了一个又一个。而突然有一天它就加速快跑了,几个30分钟都不能为我所用。也许直到退休那天,也许直到我老了的那天,它才失去惯性,又变得迟缓。于是你发现,人生旺年是最没有精力给自己30分钟时间的时候,那是时间的低谷。童年和老年阶段,时间才变得平稳,才让我们不那么“赶”。只是一个阶段太过年轻,如我那般轻狂;另一个阶段精力达不到,再也不敢拍着胸脯说那句明天会更好。

我们不敢发呆,不敢只是喘气,不敢放空自己,不敢探究自己的灵魂。因为没时间,30分钟用于这样的事情太过奢侈。然而我们也不曾把它赠予我们爱的人,回到家我们甚至顾不上也懒得和家人说几句话的。我提到的年老时最后30分钟的时光可能就是发生在我们父母身上的我们的遗憾。当老人离开我们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宝贵的时间都不知道放在了哪里,没有给自己也没有用来陪伴他们。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底有什么愿望,有什么人生经验,有什么对我们的嘱托。我们每天三头六臂的忙,忙的最后自己都可怜自己不过是一只不停打转的陀螺钉在名、利、义的点上,忘记了恩、情、爱。在名、利、义的点上只是想要攒足够的基本供养恩、情、爱,也许会有所得,也许什么都不会。最朴素的感情在现代社会有时候竟是如此容易被忽略又或是难以表达。有人说,走得太快需要停下来歇歇,这样灵魂才能跟得上来。陀螺自然也是要停下来,需要外力去鼓动。而现实中最好的外力永远是情感。

如果给我30分钟还是让我用来发呆和陪伴吧,发呆是为了拯救自己,陪伴是为了拯救我们的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给我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