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李笑来##最少必要知识#
【卡片写作13/1000】
问题:起步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见】
“速成”,顾名思义,“迅速成功”,我们都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因为任何事如果想要做出成绩,必定需要时间的孕育。而时间这位铁面无私者可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其流逝的速度。
李笑来提出,虽然“速成不可能”,但快速入门是绝对有可能,而且也是绝对必要的。
怎么样做到“快速入门”,他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最少必要知识。就是当我们需要获得某项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里弄清楚都有哪些最少必要知识,然后迅速掌握他们。在这种模式下,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能够实现“快速入门”,屡试不爽。
比如要做好ppt这种对审美观与艺术感都有点要求的事,我们起码应该学习一点设计原理。而设计的最少必要知识,其实只需要记住两个词就可以:简洁和留白。只要用好这两个词,我们做出来的ppt就可以完胜大部分人。
比如开私家车,“慢”一个字就可以避免绝大多数车祸。
知道是一回事,做到是另外一回事。在知道了最少必要知识后,还需要去行动,否则一切都是虚无。
在刚开始做的时候,要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笨拙,理解自己的笨拙,放慢速度尝试,观察哪里可以改进,反复练习,观察哪里可以进一步改进,进一步反复练习......
学任何技能都如此,关键在于:
尽快开始这个过程
尽快度过这个过程
完成这两个过程都不简单,需要强大的执行力与专注力。
李笑来说,判断一个人的执行力强大与否,就看他在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是否能持续去做。
【感】
常常立志要做一件事,并且伴随着做好这件事的美好想象。有了这样一份憧憬,总是很容易干劲十足地开始。但是往往埋头苦干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似乎还在原地,毫无成就感可言,因而止步不前。
原来只是做事情没有章法,不懂得要掌握最少必要知识来实现快速入门。
【思】
做一件事,总是带着满腔热情开始,没有中间过程的意识,持续一段时间,没有达到想象中那个“成功”的标准,没有足够的耐心,加上本能的畏难情绪,所以总是半途而废,做的事都是半吊子,没什么拿得出手,很好地写照了“庸庸碌碌”这个词。
这应该是很多人挣扎的样子,觉得自己很努力,但什么事也做不好,借口自己不合适做这个,不合适做那个。不停地向自己叩问:我到底想要做什么?我到底喜欢做什么?这是极少数人在一开始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对于普通的我们,这不是一个光靠想就能得出答案的问题,所以我们得先做起来。先给自己耐心,入门一件事,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做这件事,才能说这是不是就是自己生而为人的使命。你总在门外徘徊,干嘛不尝试努力开门进去看看是什么样子呢?
好多年前当我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听过这么一个问题:你将来是想做专才还是通才?我现在已经不记得当时是怎么回答的,但以我对自己那个时候的了解,应该会说都想做吧。因为觉得都不错啊。但事实上,这几乎没有可能,尤其是生来平凡的我。
关于专才与通才,百度百科有这样的定义:
专才是指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专门人才,在某一个领域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较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并且有较高造诣的,有成就的人才。
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的才能。
如果套用最少必要知识这个词,可以将专才与通才重新定义一下:
专才就是选择了一个领域或一项技能,然后在掌握了这个领域或者这项技能的最少必要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了继续精进,成为这个领域或这项技能方面的专家。
通才则是选择了多个领域或者多项技能,而且每个领域或者每项技能都掌握了最少必要知识,但也仅止于掌握最少必要知识。
这两年流行起来的“斜杠青年”,就是通才的代名词,也是年轻人热衷的生活方式。羡慕所有牛人,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做,这是大多数人的常态。马不停蹄地奔跑,确实有些人四处开花,但更多的是无一处结果,反而徒增了焦虑。
不断提倡的工匠精神,也是指精专在一个方面,这样才能扎得深。欢喜说要建立自己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原则,也有这么个意思。
公元前七世纪时,古希腊诗人阿尔基罗库斯说:“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猬只知道一件重要的事”。后来,人们把这两种形象指代两种类型的人:刺猬是专家型人才,而狐狸指的是通才型的人。
《知识大迁移》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事实性知识就对应通用知识,方法性知识则对应专业知识。这本书指出,懂得越多的人收入越高,懂得越深的人收入却不一定越高。
专才与通才,其实很难说哪个就一定更好。只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专才显得更可贵。选择需要智慧,选择成为专才还是通才,则需要更大的智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行】
目前我正在做两件事,一件是卡片写作,一件是专业学习。接下来我要进一步聚焦这两件事,从探索各自的最少必要知识开始,重新起步,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持续精进,实现快速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