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满囊金豆换消息:康熙帝近臣高士奇轶事

作者:史遇春

在说高士奇的轶事之前,可以先简单认识一下其人。

高士奇(公元1645年~公元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人,后入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清圣祖康熙帝近臣;在文史哲诸方面均有贡献的学者。

他早年家贫,后在詹事府做记录官。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升为内阁中书,领六品俸薪,住在清廷赏赐给他的西安门内。他每日为康熙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信任。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晚年又特授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死后,被追谥文恪。

他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著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清吟堂全集》、《江村销夏录》、《扈从西巡日录》、《经进文稿》、《天禄识余》、《随辇集》、《北墅抱瓮录》、《左传国语辑注》等。

另,《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一·列传五十八《高士奇传》可作参考。

话说,清圣祖康熙朝,高士奇入直南书房。

南书房,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在京师乾清宫西南(南书房在乾清门西侧,北向;上书房在乾清门东侧,北向),本是康熙帝读书处,俗称南斋。初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入值,此为选翰林文人入值南书房之始﹐即内廷词臣直庐。翰林入值南书房﹐初为文学侍从﹐随时应召侍读﹑侍讲。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论经史﹑谈诗文。皇帝每外出巡幸亦随扈。皇帝即兴作诗﹑发表议论等皆记注。进而常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预机务。

清世宗雍正朝,军机处建立后,军机大事均归军机处办理,南书房官员不再参预机务,其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入值者常能觐见皇帝,因此仍具有一定地位,南书房亦被长期保留,直至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撤销。因接近皇帝﹐对于皇帝的决策﹐特别是大臣的升黜有一定影响力。故入直南书房者位虽不显,但备受敬重。有清一代士人﹐视之为清要之地﹐能入则以为荣。

高士奇在南书房时期,最受康熙帝的知遇眷顾。

那个时候,还没有后来的军机处,所以,皇帝撰写、叙述谕旨时,都是嘱托南书房的诸位臣工捉刀的。其时,南书房的发展,已经不是仅仅供奉皇帝书法绘画、赓和诗句那么简单了。

南书房有地利之便,可以常常亲近至尊,因此,南书房入直诸臣的权势也就日渐崇隆起来了。

传闻,高士奇刚刚来到京师的时候,他徒步而行,是自己背着行礼和铺盖卷进入彰义门的。

彰义门,即广安门,明代称广宁门、又名彰义门(该门与金中都彰义门在同一轴线上)。道光朝,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广安门。原规制与广渠门相同,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以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故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

高士奇是浙江人,按照当时的交通路线和行走习惯,进京时他走的是彰义门。

进入京师之后,高士奇大概也找了一段时间的工作。

最后,高士奇坐馆,在相国明珠府邸执掌门户的管家家里做塾师。

了解清史的人,对明珠不会陌生。

纳兰明珠(公元1635年~公元1708年),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重臣;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在康熙议撤三藩、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虽官复原职,但不再受到重用。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九·列传五十六《明珠传》可作参考。

高士奇在明珠相国的看门人家里坐馆时,有一天,明珠相国非常着急,需要写好多封书函。大概是相国府的主笔不在吧,仓促之间,明珠相国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执笔。

相国府执掌门户的管家知道消息之后,禀报明珠,说是自己家里有一位坐馆的先生,很有些学问,或可代为执笔。

明珠着急,马上命令那位管家招呼高士奇入府书写。

高士奇进入明珠府内,相国将要书写信函的内容大体向高士奇讲了一遍。高士奇立刻执笔,一挥而就,几封书函没用多大功夫就完成了。

明珠相国一看高士奇所写的信函,完全出乎其意料之外,不但措辞得当、表达完整、文从字顺,而且,书法工整、笔力深厚。

于是,明珠大喜。随后,就让高士奇掌管相国府邸的书记事务。

后来,高士奇能够进入翰林,入直南书房,全都是得了明珠相国的助力。

原本,高士奇的才能就非凡,远在许多名士之上。等到入直南书房之后,因为亲近皇帝,所以,他就居于势要之地了。

自此之后,高士奇一天一天富裕起来了。

高士奇富裕的原因,小部分是职俸,大部分是收纳。

富裕之后,钱财自然不在话下了。

为了探听皇帝的起居消息,高士奇用尽全力,结交皇帝的贴身侍从。

那些侍从每告诉一件关于皇帝的消息,高士奇就会有给他们一颗金豆作为酬谢。

据说,那个时候,高士奇每次进内入直时,荷囊中都会装满金豆。一天入直结束,傍晚回来的时候,则已经是囊中空空了。

就是用这满囊金豆换来的消息,使得高士奇对宫廷之中的很多事情了如指掌。

有时候,高士奇通过皇帝的侍从,侦探得皇帝近期在读什么书,回府之后,他就会翻出该书,认真阅读。偶然间,皇帝问及该书时,高士奇往往能对答如流。就因为这样,康熙帝更加宠爱并欣赏他。

前文已经提及,高士奇之所以被康熙帝结纳并任用,全是因为明珠相国的荐举。

等到高士奇可以满囊金豆换消息的时候,明珠相国转而要向他探知消息了。

传闻,那个时候,高士奇每次入直晚归,朝中九卿的肩舆都会守候消息,以至于高士奇府邸门前的巷子都被官员们等候的肩舆挤满了。当然,明珠相国的肩舆也在其中。

高士奇会直入家门,视等候的官员如无物。

这些等候的官员会派仆从们打探高士奇的动作,他在洗脸、他在用晚饭……仆从们都会将这些细节告知等候的官员。

不一会儿,高士奇府中会传出话来,延请明珠相国入府。

明珠相国进入高士奇府中之后,肯定会交谈很久之后,才出来。

接下来,高士奇又会安排,延请一两位大臣入府见面谈话。

高士奇府邸门口巷子中,那么多守候的官员,当然不会一一会面的。

一般都是,明珠相国谈罢、再邀请一两位重量级的官员相谈,接下来,就有高士奇的家奴出来宣告:

“天色太晚,恕不能一一接见大家了,请大家回府歇息,他日再来!”

到了第二天,高士奇府邸前面,大约还是如此这般的状况。

就因为这样,高士奇的声势赫奕,猜忌与怨恨他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高士奇也是一刻不敢马虎大意。他一般都是五鼓时分(凌晨四点左右)入朝,至薄暮才出来。那时,他是一刻也不敢离开皇帝左右的。

尽管高士奇小心翼翼,但还是有人在皇帝面前告他的状,说是:

“高士奇自己背着铺盖卷徒步入京,那时他是多么地贫困,而今,圣上仅仅问问他的家财有多少,大概就知道他招权纳贿的情状了!”

关于这件事情,有一天,康熙帝问了问高士奇。

高士奇也不隐讳,他据实回答说:

“总督、巡抚诸臣,因微臣蒙受皇上眷顾,所以对微臣有所馈赠,微臣所积的家财,每一丝、每一毫,都是从圣上的恩遇中得来的!”

康熙帝笑着点了点头。

到后来,忌恨高士奇的人太多了,康熙帝收到劾章后,不能不有所动作,最后,安排他致仕回籍,以保全他有始有终。

高士奇还乡时,康熙帝还安排他带了书籍,回家编篡,以荣宠他的返乡之行。

有人曾感叹,高士奇所得的恩遇,真是文人遭际的最高极致啊!

据宋史记载,卢多逊任宰相时,也有与高士奇类似的情形。

卢多逊(公元934年年~公元985年),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北宋宰相;后周太祖(郭威)显德初进士,历任秘书郎、集贤校理、左拾遗、集贤殿修撰;北宋建立后,历任祠部员外郎、权知贡举、兵部郎中、知太原行府事、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吏部侍郎、中书侍郎、平章事、兵部尚书等职;后因罪流放至崖州,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在流所去世,终年五十二岁。

那时,宋太祖赵匡胤常会从史官取书。卢多逊知道这一情况后,就告诉史官的官员,宋太祖每次取书后,一定要立刻将书名告诉自己。这样,他就会通宵研读该书。遇到皇帝问道书中内容时,他都能应答无碍。

另外,魏书记载,温子昇也有与高士奇类似的遭遇。

温子昇(公元495年~公元547年),字鹏举,济阴冤句(今山东菏泽)人;东魏大臣,著名文学家,北地三才之一;晋朝大将军温峤后代,父亲温晖,曾任兖州左将军长史,行济阴郡事;北魏孝明帝初年,东平王元匡召募辞人,补充御史,时年二十二;永熙中,为侍读兼舍人、镇南将军,加金紫光禄大夫,迁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馆客元瑾作乱,高澄怀疑温子升同谋,囚入晋阳监狱,饿死狱中;著有《文笔》35卷、《永安记》3卷传世,辑录《温侍读集》。

温子昇早先在广阳王元渊家的马坊之中,教其奴子书。此间,他曾做有侯山祠堂碑文。常景【(?~公元550年)字永昌,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 ,北朝魏文学家,魏太常卿常林八世孙、宣威将军常爽孙;仕北魏,东魏初,官至车骑将军、右光禄大夫、加仪同三司。】看到碑文后,很是赞赏,于是,访知温子昇。由此,温子昇声名渐著。

本文参考清人赵翼《簷曝雜記》卷二《高士奇》一节而成。

(全文结束)

【原创】满囊金豆换消息:康熙帝近臣高士奇轶事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满囊金豆换消息:康熙帝近臣高士奇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