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子——达尔文

自然之子——达尔文_第1张图片
Paste_Image.png

前言

我一直对进化论感兴趣。原因有三,一是恩格斯评价它是19世界最伟大的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另外两个是能量守恒与细胞学说),我通常对经过层层历史考验最终保留下来成为经典的书籍感兴趣,想要读一读。其二是我一直对哲学特别是被誉为最有价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种再学习的愿望(其实就只是高中与大学学了一点皮毛而已),我想通过学习进化论加深对唯物哲学的理解。其三是近来看到反对“进化论”的文章,我想没有对进化论地了解,就没有资格去评价。所以我选择了通俗易懂的达尔文传记来读。

自然科学的启蒙

18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什鲁斯伯里。祖父叫伊拉兹马斯,毕业于剑桥大学,靠自学成为博学家,也是当时医学界的权威。他著有《生命学》与《植物学》,其中提到“每个有机体中都有内在的力量促使生物演化为更高级的形式。”进化的观点。这对达尔文认识自然起到良好的启发。

达尔文的父亲罗伯特是一个有人格魅力且医术高明的医生。他常常在家里嫁接果树,小达尔文总是在旁边看,给予父亲力所能及的帮助。

达尔文的母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吃苦耐劳、喜爱孩子的人。她喜欢花卉,种各种各样的植物,常常带小达尔文培养植物,闻泥土的味道,教他辨别植物,常常讲一些关于植物的故事。

小达尔文热爱大自然,常常一有空就去爬树、捣鸟蛋,去河流里游泳、钓鱼。他后来说研究学问的耐心与小时候钓鱼培养的耐心有关。即便长大上学了,也只爱自然常识课,而且只要一下课就跑到大自然里,寻找各种各样的昆虫、标本与岩石。他家里总摆满奇奇怪怪的东西。对达尔文来说,野外生活永远是有趣迷人的。

达尔文8岁时,由于日夜操劳失去了心爱的母亲。临走前她对丈夫说:“查理的爱好虽然有些怪,但我希望你能保护好他的兴趣和爱好,不要阻止他。我相信,只要好好加以引导,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达尔文就是在祖父、父母良好的自然科学启蒙下,在爱的呵护下,才有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

环球旅行

1831年22岁的达尔文剑桥大学毕业后,陪同英国军舰“贝格尔”号的官兵进行环球科学考察。他们从英国出发,南下到达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经过西非的圣地亚哥岛,经过赤道。然后穿过大西洋往西航行,到达南美洲的巴西,沿南美洲东部海岸线往南,经过里约,经过蒙得维的亚海湾,经过布兰卡海湾,一直到达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绕过火地岛在南美洲西部往北航行,经过奇洛埃岛,经过智利,经过秘鲁。然后往西边航行,穿过浩瀚的太平洋,到达新西兰,继续往西到达澳大利亚。然后穿过印度洋,到达非洲东部群岛,经过马达加斯加,绕过非洲南部。最后北上到达北非西部普拉亚岛,继续沿大西洋北上到达亚速尔群岛,直到回到英国。一直沿西航行地球一圈,历时五年时间。

达尔文在这五年时间里,不是在大海或陆地上实地考察,就是在船上阅读思考。如果在大海上航行,达尔文就网起那里的海洋生物,浸泡在防腐剂里,做好标签、记录好发现地点。如果到达陆地,达尔文就会仔细考察那里的动植物的种类、习性。他收集那里的各种岩石的标本,这些标本有着不同的贝壳,海洋生物的遗骨,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年代。达尔文经历了火山喷发奇观,感受了地震的威猛。达尔文与那里的人们交往,了解他们的饮食起居与民风民俗。在漫长的考察时间里,他获得大量大自然的一手材料,惊叹于大自然的壮观。这不但给他带来喜悦的心情,同时也让他思考“物种起源”的问题。现摘一两段达尔文的考察日记以飨读者。

在热带地区巴西的一个岛上考察时,他写道:

如果你的眼睛想要注视某一只蝴蝶的飞舞,可它却落在一棵树上或一个果子上;如果你观察某只昆虫,那你马上就会把它忘掉,因为昆虫正在爬着的那朵不平常的花会将你迷住;如果你想赞美各种壮丽的景色,你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独特的景物上,心中充满了赞美的感情,这种感情又形成一种未知、更加悠闲的喜悦心情。

在智利附近的特列蒙斯角考察时,他爬上一座海波500米高的山顶,他在《航海日记》中写道:

在这荒凉的地方,能够爬上一座山的山顶,会使人感到某种不寻常的快乐。只要我总是不安地期待看到某种新东西,这种期待总是落空;而当我有新的打算时,这种期待还总是一定会出现。任何一个人都知道,当我们从高山上眺望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宏伟壮观景色时,我们心头都会洋溢着胜利和骄傲。而在这些处女般圣洁、人迹罕至的地方,你会联想你可能是第一个站在这座山顶上欣赏风景的人,你的心中还会增添某种荣誉感。

达尔文认为,这次航行使他的头脑第一次得到真正的训练与教育。就是他根据物种的多样性与变化思考着一系列的问题:自然界的奇花异草、人类万物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他们为什么会千变万化?他们彼此之间有何种联系? 这些问题在他的脑海中日渐深刻,并逐渐使他对神创论和物质不变论产生了怀疑,一本影响世界的《物种起源》正在酝酿。

《物种起源》的问世

达尔文将他对物种起源的思考写在《物种起源》里,它用大量的事实说明:生物界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着自己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的创造,而是“若干少数生物的直系后代”。生物进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且有规律可循。它们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进化。这种发展和进化不是什么超自然力量干预的结果,而是自然界内部斗争的结果。也就是说,生物的发展和进化并不是由上帝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变异遗传、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之子——达尔文_第2张图片
Paste_Image.png

在当时的英国,许多受过教育的人都是信仰宗教的,包括绝大多数的科学家在内,他们都信奉上帝创造世界万物这一正统观点。《物种起源》的出版无疑就像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学者竭力论证达尔文学说的荒谬甚至进行人格的侮辱,其中包括对达尔文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导师赛奇维克教授。他在杂志上讽刺达尔文学说就像“用一串肥皂泡做成的一根绳子”,指责他头脑腐朽,并宣称要与之斗争到底。

当然也有极少数进步的科学家拥护这个理论,其中包括博学家也是达尔文终生的挚友赫胥黎。他评价《物种起源》为“闪电的闪光,突然间为在沉沉黑夜中迷路的人照亮了他回家的路......”在达尔文收到各种攻击时,赫胥黎发表文章,指出:

“人们议论《物种起源》是依据事实还是依据正统观点?如果依据正统观点,那么动植物学家就应该停止他们的所有研究,因为一切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研究它们有什么必要呢?显然,大多数动植物学家是不会停止他们的研究的。既然如此,就不能将物种起源问题排除在科学研究之外。而对于物种起源思想,只能根据事实来评判,看其能否解释我们周围众多的事实。”

赫胥黎在文章最后针对赛奇维克将达尔文的理论说成是“肥皂泡”的攻击进行回答,他说:

“达尔文厌恶抽象的理论,就像自然厌恶真空一样。他对现例和前例的追求正如一个依据宪法行事的律师一样,并且他所提到的一切原理都可以用观察和实验来证实。他让我们跟着他走的那条路,并不是一条空想的蜘蛛网构成的虚路.....”

总之,《物种起源》成为19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改造世界观的开始。它让人们质疑上帝创世学说,而代以用科学的角度认识自然与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为马克思唯物哲学奠定了坚实的事实基础。

结尾

阅读科学经典,了解科学,了解历史,认识人性,以之为鉴。其中没有少年的义愤填膺,没有老年的与世无争,有的只是因为懂得而表现出的从容淡定与没有表现出的赤子般的热情。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迂回曲折,正如人生的跌跌浮浮。我想起物理学家汤姆逊因为无视物理学家焦耳关于热是一种能量的新观点而真诚的道歉:“焦耳先生,一个科学家在面对新的观点时也会犯错误的......”以此说明历史发展曲折前进的必然性。

后记

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一个杰出、伟大的科学家、博物学家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73岁。达尔文被安葬在伦敦威斯敏特教堂,距离牛顿墓地只有几步远。这两位将上帝逐出自然界的人,这两位在科学家史上树立丰碑的伟人,从此并肩长眠.....

由于我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政策,所以达尔文学说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传入。直到1889年,一个叫钟天纬的学生在上海考试的答卷上写道:

迨一千八百零九年,而达文生焉?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其大旨谓,凡植物、动物之种类,时有变迁,非缔造者至今一成不变。其动物之不合时宜者,渐渐澌灭,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谓天道自然之理。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时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大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此可谓千秋崛起之人也。

达尔文学说真正被国人熟知的是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时,严复在《原强》中的战斗檄文以警醒国人,奋发图强:

达尔文者,英之讲动植之学者也,承其家学,少之时,周历瀛寰,凡殊品诡质之草木禽鱼,穷精眇虑,垂数十年,而著一书曰《物种探原》。其书之二篇为尤著,其一篇曰物竞,又其一曰天择。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也,存其宜种也。意谓民物于世,樊然并生,同食天地自然之利矣。然与接为构,民民物物,各争有以自存。其始也,种与种争,群与群争,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当为智役?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然之子——达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