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始末简谈

一、南音的由来

南音,又称弦管、锦曲、南乐、南管,是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南音是闽南民间乡土音乐,萌生于泉州。南音乐曲的曲调、风格,有的与南戏音乐相互交融,有的直接吸收南戏选段和大唱段的乐曲,经加工改造,使之减少戏曲味,更符合南音的特点。至清初,南音已有成熟的清唱散曲、套曲和器乐演奏,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南音始末简谈_第1张图片

南音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以泉州话演唱,演奏活动在闽南侨乡十分流行,城乡时常可闻丝竹管弦之声。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共有南音社团500多个,其中专业团体有泉州南音乐团,厦门、漳州等地也有专业、业余南音乐团。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南音远播到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带,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世代珍视和竞梧传唱的乡音,其演唱、演奏风格保留着故乡泉州的传统特色。

普遍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南音始末简谈_第2张图片

元朝时,文人加入戏曲创作,南音一方面吸取元曲之内容,一方面模仿其风格从事创作。及至五大传奇《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及《杀狗记》产生后,更丰富南音曲文;此外各地声腔亦为南音所吸收、融合。至明代中叶以后,流行于江浙一带昆山腔、弋阳腔传入闽南,亦为南音所吸收,而创作亦日渐增多,迄清代,南音已相当成熟。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南音的表演形式和音乐内容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都很高。

二、南音的风格

同其他音乐流派一样,南音也有其本身特点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是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是单纯的器乐曲,多为上四管(洞箫、琵琶、二弦和三弦)演奏的,一般是由三支到十多支曲牌联成的,多为借景借事表达自己的思想、志向和感情,演奏起来较为楚楚雅致、缓缓情深。

“指”主要是叙唱较为完整故事的声乐套曲,内容多为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一般是由几个相关联曲组成。

“曲”在福建南音中很受广大群众欢迎。大多反映人们的感情生活,是抒发对景物、情感和故事的一个个独曲。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节奏优美、结构精巧。


南音始末简谈_第3张图片

南音所用的主要乐器洞箫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0.6米,延用唐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演奏南曲的琵琶称南琶,弹奏时采用横抱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南音的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拍板与唐以前的"节"相同,而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

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这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击拍板等,也都因袭古乐器遗制。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


南音始末简谈_第4张图片

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韵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势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密切关系。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

三、南音的现在

南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除了在闽南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和港、澳、台地区以外,泉州南音还流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南音社团不仅有业余的组织,还有专业的组织。如1960年创建的泉州南音乐团,不仅培养造就了一批南音专业人员在各地区发挥骨干作用,而且在各种赛事及访问交流活动为泉州争了不少荣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常年活跃在街头巷尾的众多业余南音社团,与群众的接触最为直接,也最受群众的欢迎,他们为泉州南音的普及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泉州市南音爱好者、华侨、华人也不时给他们以各方面的支持与经济赞助,为弘扬泉州南音事业而作了可贵的贡献。2009年10月1日,南音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音始末简谈_第5张图片

另一方面,南音虽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时期,但是从目前来看,在各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东南亚一带南音的研究、演出的活动还较为正常,而在南音发源地的闽南地区却出现了裹足不前的现象,有的地方甚至萎缩倒退。即使在南音发源地的泉州,那种盛大空前的南音演出场面也已不多见了,只限于宗庙祭祀、节庆等活动。

不能让千古南音成为“绝唱”,造成人类音乐史上的悲剧,应该从各方面来拯救、发展南音。放弃传统去改革南音,这样会使南音的发展失去方向,但是一味的死抱传统只能使南音陷入绝境。如何在保持南音传统特色的同时来发展南音,使其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变化是摆在南音人士面前的一大课题,也是任重而道远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音始末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