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公共场合收拾熊孩子

首先,我要反驳一种流行的错误观点,就是认为孩子还小,还没有规则意识,所以孩子熊就让他们熊。这是错误的。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明白,承诺和合作的意义了,已经可以发展出合作精神了。

所以,3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教他们不要熊了,因为这时他们已经不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有社会意识和规则意识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孩子会逐渐发展出两种社会规则意识:一种是“社会礼节”,比如礼貌、合作、团队精神,这些社会化技能。但还有一种,是同情心、爱、理解、感恩等等,是基于对他人的、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关心。

要知道,人类是群体动物,我们天生自带亲社会属性。有很多研究表明,儿童天生就有同情心和团体意识,这些并不完全是父母指导或者后天教育的产物。

所以你知道了,孩子不是天生的“熊”孩子,孩子的大脑早被安装了“好”孩子的预设装置,只是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他各项能力的成熟是有时间限定的。

你孩子的理智脑和情绪脑没有成熟,一定会有控制不住自己,发脾气的时候。不要期待他永远是小天使。

我们还是要尽量教会孩子基础的社会规则意识,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讲一讲。

1.设定期望,提醒行为

所以,你可以在去公共场合之前,就打好预防针,给孩子设定明确的期望,不断地提醒他“规则是什么样子的”,还要用温和的提醒强化行为,告诉他“该怎么做”。

例如现在已经晚上9点了,我就会提醒宝宝,现在已经到睡觉时间了,不可以再蹦蹦跳跳了,楼下有个心脏病的老奶奶需要休息。要不她一会上来敲门了。

通过正反馈,强化宝宝的行为

当孩子表现得好,也要记得表扬孩子,正面强化他们的行为。但是就像我在前面的节目里说过的,表扬不能简单地说“你好棒”,而要细致地称赞他的特定行为。所以,你不能简单地说“你在餐厅表现得真好!”而要说,“今晚在餐厅吃晚餐时,你好好留在座位上,没吵闹,筷子也用得很好,做得真好!”

2.在公共场合不要修正行为,直接离开

离开才是真的尊重到这个公共环境下的其他人。不然的话,在众目睽睽之下,你跟孩子本身就很难心平气和地沟通,带孩子离开,既是给了孩子一个教训,“你如果胡闹,就不能再继续吃饭或者逛街了”,也给了你们俩平静下来的时间,然后再慢慢地教育孩子才会有效。

3.早培养,从点滴基础做起

对于小宝宝,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可以从礼貌用语开始,语言是行为的窗口。你孩子会开口说几个字的时候,你就可以教他“谢谢”了,这是父母教会孩子懂礼貌的第一站。孩子2岁的时候,他跟亲人挥手的时候,应该也会说“你好”和“再见”这些词了。你可别小看这些词,这已经在为孩子以后学会更多的礼节铺路了。

孩子对于规则的认知是有个过程的,认识规则后,他们需要使用规则、反复练习、最终内化规则,形成规则意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生活中的行为规矩,是需要你在这几年内,不断地重复并提醒孩子的。如果孩子听你的“命令”听烦了,你也可以换个轻松的口气,比如“是哪个小家伙刚才说话声音这么大啊?”

从我们自身做起,言传身教

其实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身教大于言传。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你的孩子一直在看着你,想要你孩子不做“熊孩子”,最重要的是你先不能做“熊”大人。

很多成人自己的社会规则意识也不强,比如出门吃饭会注意餐桌礼仪,在家就很随便;要孩子吃饭不说话,自己却随意侃大山;要孩子跟别人打招呼、说再见,自己在家里却不会跟家人亲切问候和告别。

总结

我们是孩子的榜样,我们的一言一行,孩子们都在模仿,我们希望孩子变成我们的超级升级版,而不是我们的复制品。从我做起,从每个父母做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在公共场合收拾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