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无故事之二——今雨

北京的中山公园里有一间始建于民国初年的茶座,名为来今雨轩。小时候读旧时世家公子写的老北京风物记,只觉得这名字实在雅致,所售的冬菜包子,藤萝花饼当是已经绝迹的人间美味。稍大些读了杜工部的《秋述》,才知道“今雨”两字大有讲究,文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今雨旧雨,也从此成为了新老朋友的代称。

北京的秋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蓝得令人目眩的高远天空,被嘹亮的鸽哨划破,是无论行至何方,也难以忘怀的景致。而西雅图则是个有三百天雨季的城市,夏日的暖阳在九月中旬就会为初秋的冷雨让路,直到次年四月,大大小小的水洼中会存储下无数城市倒影的碎片。穿行于其中的人们,往往不以为意,只要不是瓢泼大雨,翻起兜帽就神色如常。

和加州一样,因为有大型科技公司总部驻扎,穿着牛仔裤,T恤帽衫的年轻人在街头出现的比例很高,比起纽约中城普遍的商务便装(business causal)让人觉得自在很多。认识的新朋友们,也大多是和我一样的程序员,在大公司“搬砖”的“码农”是也。提起程序员,旁人的态度似乎是两个极端,在美国的同学一听说是学计算机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啊,你们太好找工作了!稍微关注一点互联网和软件业界的,则会被各种高薪的传说,一夜暴富的新闻引导,得出你们收入很高之类的结论。而在国内,相对于美国来说是个买方市场,程序员竞争激烈,工作压力较大,连圈内都流行着三十岁还在写代码就混得很失败的说法,早日爬上管理层,甚至转行才是正道。拜各种小段子所赐,在圈外人眼中,程序员的形象往往都是不修边幅的宅男,为了给代码捉虫(debug)熬得黑眼圈浓重,即使跟他谈谈生活与艺术,也会被迅速归一化为有限时间内可解的程序问题。女程序员则是不折不扣的女汉子,面目平淡,言语乏味。

起初我还有些郁闷,想去纠正别人眼中的标签化印象,渐渐也习惯于以搬砖码农自居,虽然还打不过流氓,毕竟也的确写得了代码。而在西雅图认识的程序员朋友们,则让我看到了这个多少被误读的群体的另一些可能。

进公司的时候,正是两年前的夏末,为了让我尽快熟悉开发流程,老板让已经工作六年的R君带我一起完成一个新项目。R君是美国人,身材削瘦,面目清癯,一头亚麻色的乱发,语速飞快,似乎是典型的程序员形象。R君结婚不久,“你知道,结婚了是会有点麻烦......” 每次他不得不中断讨论,接起太太打来的电话时,总是会半是抱怨,半是歉意。他的太太是位端庄的金发美人,明眸皓齿,线条圆润,照片放在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R君在公司通讯录上的头像则是和小宝宝一起玩的照片,为了和太太一起照顾小宝宝,在大部分人习惯于十点上班,七点下班的公司里七点上班,四点下班。每每看到他早早地走向电梯,疲惫中带着点期待的样子,都会想起宠溺我的老爸,用自行车带着我从幼儿园回家,在夕阳下穿越半个北京城的情形。

后来整部门做过一次问答游戏,当问到“对于你来说什么最重要”的时候,未婚的年轻人答案千奇百怪,也有“睡眠”这种无可挑剔的正确答案,而大部分已婚的同事,答案都是家庭。那时才了解,R君的态度在这里并不是少数。国内软件与互联网行业这几年在飞速发展,长期加班工作成为一种常态,甚至有些公司启用了近二十年前的单休日制度;努力工作,事业优先的氛围加上国内巨大而尚未成熟的市场,的确造就了不少令整个世界侧目的辉煌业绩,但也牺牲了无数在个人生活中难能可贵的片断。而美国的节奏相对缓慢,即使是互联网这种急剧变化,每天都有新挑战的领域,工作与生活的平衡(work life balance) 也是从业者和公司都非常看重的方面。坚持对生活本身的尊重,而不是让路于升职,年终奖所带来的成就感,应是这里的工程师的普遍心态。

与R君熟稔之后,也会聊起工作之外的话题,时常就会在代码审查(code review)的间隙停下来,听他讲他在院中手植的日本红枫(Japanese Maple)昨天已经有一半变色,少许返青,好像是杂花生树,却没有草长莺飞。正是R君的启发,让我开始关注西城和周围山林的草木。R君还是个烘焙爱好者,每年秋季都会在附近的农场亲手挑选采摘十多磅黑莓,熬成黑莓酱,用于制作黑莓派和各式蛋糕。我开玩笑说,什么时候也尝尝你的手艺,R君却一脸认真地说没问题。

第二天一早到办公室,满满一玻璃瓶封装好的黑莓酱和一小块黑莓派已经躺在桌上。四月间的藤萝花饼大概永成遗憾,九月末一块美式家常做法的黑莓派,虽然没有三熏三晒的香片茶作伴,却也让人有了含英咀华的感觉。

比起饮茶风俗从土耳其一直绵延到英格兰的欧陆,美国的茶饮实在是乏味,更不要跟有千年传承的亚洲相比了。即使是传说中源出正山小种的伯爵茶(Earl Grey),放入速冲茶包一排排码在公司的茶水间里,好像也显得无趣了很多。无法以茶会友,只好以酒代茶,没有项目截止的周五下午,S君总是会探头探脑,挨个办公室地询问,嘿,来点啤酒吗?

S君是约旦和波兰的混血大男孩,也是在美国读完研究生,比我早一年进入小组。欧美男生在这个年纪一般都已告别了年少的影子,线条分明的脸型可能在二十年内都不会有什么改变。而还戴着牙套,穿着球衣的S君经常会被酒吧老板认作高中生,非得出示ID才能买酒。公司没有打卡制度,刚来的时候我习惯八点上班,S君听了,露出虎牙狡黠地一笑,“很快就会滑到另一个时段的......” 果然过不了三个月,已经是九点上班了,过了半年,变成了十点。S君则是常常十二点才拎着午餐出现,一直呆到晚上九点,叫个披萨外卖当晚餐。

即使这样,S君还是经常抱怨很困,因为他在家里有个小小的音乐工作室,夜晚结束工作后创作演奏,通常要凌晨四五点才入睡。第一次打开他甩过来的演奏视频链接,是雅尼作品的电音钢琴版本,着实吓了一跳,白天在电脑键盘上飞速敲打的手指切换到钢琴上竟然如此完美流畅,情感丰沛,后期混音也近乎专业,视频留言里的专业钢琴家用了“惊人”(phenomenal)这个词来评价。问他是不是从小就受过严格的古典音乐训练,他笑着说连五线谱都不太会读,弹琴的手势也不标准,都是一边听着耳机,一边挑出来不同乐器的演奏部分,再自己分别录制合成的。门外汉如我,除了感叹不愧是来自肖邦家乡的天赋英才,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借着啤酒,也会慢慢聊到生活与理想,他说最终还是要成为一个音乐家,只是现在,还缺少一些放下一切的勇气。

“至少还要考虑女朋友,不知道当音乐家能不能给她比较好的生活......”

S君的女友在加州,照片上看是个娇小羞涩,学生气十足的韩国姑娘,也是校园时代就相识。S君说简直不能想象双方父母该如何见面,估计是联合国开会,谁也听不懂谁。不过,并不妨碍他每三周一次的飞行,以及提起他的姑娘时,一脸的温柔。

有时也会停下来思考关于程序员这个职业本身,和多数工作一样,大部分的时间是平淡乃至艰辛的。对于互联网工程师而言,值班(On-call)期间,在凌晨被服务故障的警报电话吵醒稀松平常,项目紧急时的连续加班也不足为奇,和好友都有过因为加班过头,低血糖晕倒街头的经历。而辛苦也不一定都有回报,大公司内资源变动频繁,人事关系复杂,即使还是个小虾米,也隐隐嗅到了管理层的暗潮汹涌。坐在对面办公室的J君不善言辞,已经在公司勤勤恳恳地干了七年,在上一波裁员后再也没有出现,不知道刚添了小女儿,独力养家的他是否还好。而职场从来就不会温情脉脉,互联网行业更是由于发展迅速,知识结构更新快,对老人格外残酷。除了一份有些夸大的薪水,到底是什么吸引了这些爱好背景各异,却都十分优秀的人至此呢?

陈志武教授在《金融的逻辑》里对以李彦宏为代表的青年互联网创业者大为赞叹,表示假如年轻三十岁,也要去试他一试。而订阅了HackerNews之类的业界动态博客,会发现成功者实在是连百分之一都不足,但是阻拦不住一批又一批心怀壮志的青年走出校门就奔向硅谷。陈平原老师说国人的理想生活境界是少年游侠,中年游宦,老年游仙,在尚年轻时投身于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变化最快,也最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领域,应该也就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与江湖。行业本身只是一个载体,所代表的应该是对新兴领域的好奇和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的一次次跃进,而不是在模式化思维之下的固步自封。

所以,认识了画得一手好画,也能扛起猎枪走进冬季原始森林打熊的大美女程序员,一边自己开发手机App,一边举行家庭音乐会的文艺程序员,滑雪,冲浪,帆船样样精通的全能程序员。所谓君子不器,仅仅用程序员这个简单的标签来给这些风神俊迈的青年归类,其实并不恰当。

在又一个雨季刚刚来临的时候,S君跳槽去了加州的一家创业公司。问他何时打算走上音乐家之路,依然像个孩子一样笑着说,其实早就开始了,不过还是想看看自己作为工程师还有多远要走。喝完了最后一杯酒,今雨成旧雨,西城如渭城。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城无故事之二——今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