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到底有没有下车?

曹刿到底有没有下车?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曹刿到底下没下车?


夏海芹

小雪前后,我有幸到古城西安,在大雁塔畔的陕师大,进行为期五天的学习。

给我们讲课的,是学养深厚的博士或博导。

其中有一位老教授,讲《传统文化与教师专业成长》。老先生在讲先秦文明时,讲到《左传》中的一个例子,是《曹刿论战》中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说,“下视其辙”中的“下”字,很多人理解为动词“下车”,其实应该是状语“向下看”;“登轼而望之”中的“而”字,很多人认为“登轼”和“望之”有先后顺序,表“承接”,其实“而”在这里应该表“修饰”。

老先生解释到:曹刿根本就没有从战车上下来,而是站在战车上,向下看齐军车轮轧过的痕迹,又站在车前的横木上,朝远处望齐军败退时的军旗。

曹刿到底有没有下车?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老先生说,他曾在博物馆看到过古代的战车,战车很高,上下车极不方便。而战机稍纵即逝,曹刿站在战车上观察敌情更符合实情。

下课,我追了出去,说出了我的疑问。

我说,齐鲁这场战争力量悬殊,鲁国军薄弱而齐国强大,长勺之战能不能打胜系于曹刿一人的决策。曹刿当时还是无名小卒,前有鲁庄公的信任,后有鲁国百姓的安危,这场战争,他只能胜不能败。

所以,曹刿在作战中一定分外谨慎。面对溃败的齐军,他最担心的就是齐军“诈败”。如何判定齐军是“真败”不是“诈败”?全在曹刿的细致观察。所以,为谨慎起见,他一定会从战车上下来,仔细辨认车轮撤退的痕迹,如果齐军“诈败”,车轮轧出的痕迹虽然乱,但乱中一定有序;而齐军若“真败”,那痕迹一定是混乱不堪的。接着,曹刿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站得高看得远,再辨别齐军的军旗,是倒下还是半掩。然后,曹刿才成竹在胸,断定齐军是“真败”,可以追赶。

曹刿到底有没有下车?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由此观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中,“下”仍为动词“下车”,“而”仍是表“承接”的连词。

我说完这一番话,四周已经围上来不少老师,老先生笑吟吟地说:“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是我的解释也说得通,曹刿站在战车上向下看,一样能看清敌情。再说,时代久远,谁也说不准曹刿当时到底下车还是没下车。”周围的老师有和我一样心存疑惑的,也有赞同老先生观点的。

之后,虽然挥手作别了陕师大,但是心中的疑问并没有释然。

可是,就在今天,就在今天备课时,我豁然开朗了!

曹刿到底有没有下车?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看到了《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书中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曹刿下车了!

第十六回写到:

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曹刿论战》,着重写战前的对答和战后的论战,目的是突出曹刿的“远谋”。《东周列国志》则详细地写了作战的过程,正好互为补充。

战中的曹刿,不仅下了车,还对齐军排列阵营的地方,仔仔细细地观察了一番。随后,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观很久,才下令追击。

曹刿到底有没有下车?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个横亘在心里的问题,悬了两个多月,今天终于得解。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先哲的话从历史深处传来,没有什么值得我们迷信的,除非事实。

唯有事实值得我们敬畏。

你可能感兴趣的:(曹刿到底有没有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