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的题材似乎大都是在回忆过去了,这么早就变得老了吗?这话还是很久以前看安妮宝贝的书知道的,大意是:如果一个人变得爱回忆过去,说明这个人老了。好吧,就当自己再老一次。
这次是我之前从事的一个工作场所--茶馆。因为租赁问题,整个底层商户都从那儿撤走了。在军艺,一个里面都是俊男靓女的学校的地盘。
我第一次去茶馆的时候,那个茶馆还不属于我的老板,是一个电视台编导自己的小会所,是个女编导,人很好,风风火火,人很有才华,说话自带喜感,在单位专拍最辛苦的纪录片,而且和我是老乡。她说纪录片最真实,也反映当代社会大家看不到但实实在在存在于这个社会的问题。很辛苦,但很有成就感。这个茶馆就是她亲自设计的。
茶馆有两层,一楼的门面很不起眼,你不注意根本不会发现这里有个商铺。店门用一个古代的木车轮被分成两部分,置于门的中间部位,很有年代感的装饰作用,还可以当把手,推开门,有银铃声从门顶传来,抬头一看挂了一串铃铛。一楼的面积也很小,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个老式收银台,黑乎乎的木头柜子,有几个小门把柜子的空间隔开,柜子上边的板可以拿开,估计是以前做生意的老板把收来的大票子都藏在这夹层中吧。真是个老东西了。后来才听说这个收银柜有一百年的历史了。除了这个收银台,再有就是几个货架,摆放上不同式样包装的茶叶,都是正经的滇红。据说此编导为了代理滇红茶叶,特意去了云南临沧凤庆县,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先是飞过去,再是坐大巴,然后据说坐的那个小三轮去茶园,整个人都快颠出毛病来了。因为地势偏远,没有通路,根本没有企业在那边投资,污染更谈不上。所以就很放心的代理了滇红这个品牌。
经过这几个货架后面有通往二楼的楼梯,我们顺着走了上去。到二楼脚还没踏进二楼的门,就被惊住了。用“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别有一番洞天啊。对着楼梯的那面是一个房间的窗户,是个木窗,木窗上的木条是一个古写的寿字,很美。木窗两侧挂了一幅名人对联。左边一个以前农村用来从水井搅水的那部分放在井盖上,还有一个小小的石池,里面养了两三条小鱼,红艳艳的,给这片儿净土添了些许活力。右侧呢,就是入茶馆的门了,这个门是女编导在农村和一个越南商人飚价,抢回来的。明代的,不是大富大贵家里的门,属于平常老百姓吧,古代人讲究门当户对。“门当”是汉族传统建筑门口相对而放置呈扁形的一对石墩或石鼓。“户对”即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或木雕。户对的大小与官品大小成正比,这个门只有两个一对,所以推断是普通人家或者官品为7级以下的官员家所属。有着一个让现代人不太适应的高门槛,所以进出人要小心,迈过去。
跨过门槛进去后,石面地板,很是凉爽,悠远的民乐,与门外的车水马龙,人声喧哗,判若两个世界。楼上的面积很大,有三百平之多,都是用从我们老家山西建筑房屋上拆下的旧材料,精心设计安装组成的,因为是老材料秉着一切回归自然回归古代的原则,尽量减少钉子的使用,大木梁,小窗门,红灯笼,大厅里摆放了几张厚实的大方桌,一看就充满浓郁的民俗风情,即使是老货,也不是官宦人家那种精致的做工,大厅中间的右侧有一张八仙桌,有浮雕,吉祥文字的图样,贡了佛像,燃着的香让人闻着很舒心,让人的忧心事减去几分,兴奋的心情也平静了几分。大厅后部放了一个农村用来喂牛的牛槽,不同的是里面摆上了绿植,还有一盆绿植顺着房间里的一根石柱爬了上去。几个朋友围着大方桌坐下,来一壶好茶,把整个夏日的炎热,烦躁就都抛去了。茶楼内浓郁的人文情怀还要得益于那些看似漫不经心摆放在某处的艺术名家字画,与整个环境巧妙的融于一。
大厅后方用八扇门隔开了两个包间安置贵宾,这八扇门也是明代建筑房屋所用的大门,黑色,带窗格,门框有一幅对联。推开大门,一色的低调奢华有内涵的金丝楠木,都是和整体环境相协调的明式家具,仿佛瞬间进入到了皇家贵府。小官皮箱,古时候女子出嫁时陪嫁的首饰箱,这些小巧的摆设最是引我注意,每每进去都不忘都看几眼。连茶具也是小巧精致,茶水都似乎香甜了几倍。每个角落都挂有的名家字画,让我也觉得沾染了几分文化气。
这个地方也是三教九流汇聚之地,有时也能看到几个有名的演员,有时是书画届的名家泼墨挥毫,也有商人聚集,还有骗子各种口坠天花,听听他们聊天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有空,也可以拿上毛笔自己在那儿有模有样的写上一番。那种惬意,那种远离城市喧嚣,至此是再也回不去了。
听说新的茶馆已经找好地址要重建了,我记忆中的,我曾日夜生活的那个茶馆不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