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四僧书画展

博观·四僧书画展_第1张图片
观展于故宫武英殿


博观·四僧书画展_第2张图片
四僧书画展海报

“四僧”

指活动于明末清初的弘仁(渐江)、髡残(石溪)、朱耷(八大山人)、石涛(原济)四人。前两人是明代遗民,后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四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们的书画以先贤为师,兼容并蓄,既继承了先贤优秀的艺术思想,又主张抒发个性和创造力,在实践中不断求真、求变。四人虽艺术风格各异,但基于他们坎坷多折的生活经历,因此他们的书画艺术大多饱含强烈、真挚的感情色彩,不但个性鲜明,而且艺术面貌独特新颖,在极富艺术内涵的同时,也充满了勃勃生机。

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疏淡寒寂——弘仁

弘 仁(1610-1664),清画家。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又名舫,字鸥盟。安徽歙县人,自幼孤贫,奉母至孝。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僧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别号梅花古衲。他既与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并称“清初四画僧”,又为“新安画派”创始人,和同乡查士标、孙逸、汪立瑞并称“新安四大家”。

弘仁一生以山水名重于世,兼写梅花,喜绘黄山松石。初法宋人,后学元四家(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人,见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画旨》)。他崇尚倪瓒的画法,更注重师法自然,提出“敢言天地是吾师”的口号。

笔墨苍劲整洁,清幽淡远,秀润在骨,画境层峦叠壑,山石峻峭方硬,林木虬曲遒劲,写取真景,真实地传达出山川之美和新奇之姿。

博观·四僧书画展_第3张图片
幽亭秀木图轴

书法学颜真卿、倪瓒,尤精于小行楷,点画清瘦,妍丽隽秀。

博观·四僧书画展_第4张图片
楷书王齐之念佛三昧诗

苍浑幽邈——髡残

髡[kūn]残(1612-1692),清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

髡残学养深厚,能诗工书,长于山水画。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他擅长使用秃笔、渴墨,以繁复丰满的构图,浑厚绵密的皴染,温暖高古的设色、雄阔跌宕的气势在画坛独树一帜。同时,他擅长借题画诗文表达他对宇宙、人生的感悟,阐述禅学思想。

博观·四僧书画展_第5张图片
云岫无心图轴

圆融冷逸——八大山人

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江西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本名朱统托,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人屋、道朗等。

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这样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

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学林良、徐渭等写意花鸟名家,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博观·四僧书画展_第6张图片
芦雁图轴

书法则是广泛吸收了上起魏晋钟繇、二王,下至明代董其昌、王宠等人的特点,而自出己意,风格纵逸,颇具个性。他的书画作品在当时影响不大,但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纵肆清奇——石涛

石涛(1642年-1707年),原名朱若极,广西桂林人,明靖江王后裔。幼年遭变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也作元济),字石涛,别号济山僧、小乘客、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

石涛是“四僧”中年龄最小,也是传世作品数量最多,题材最丰富的一位画家。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半世云游,广交各方朋友,以禅宗悟画理,以自然养画境,脱胎传统而笔墨纵肆,道法自然却意境清奇,于当时画坛盛行的摹古风气之外,独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博观·四僧书画展_第7张图片
高呼与可图卷(局部)


后记

“四僧”生逢乱世,却仍能保存高洁的志趣,以梅竹二君为友,如石涛题画诗中所言:“但不著尘俗,皆当附凌云。余生有何系,无如此二君”。他们四处云游,饱览名山大川,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化作纸上的一笔一画。他们亦纵情恣意,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记录在纸墨之上。

中国书画自古同源,字画既源于同一人之手,更源于同一人之心神。书画同“心”源,字如其人,画也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书画同“神”源,传统中国画从“以形写神”、“遗貌取神”而成为表现“意象”的造型艺术,其追求重点并不在形、在貌,而在神韵之上。若画不能现其神韵,那就只不过是一纸水墨,淡彩而以,不能称之为画了。而书法艺术在创作时也往往要借物象以创意,并最终以文字本身抽象的形——笔划、间架、章法来表达意境,必须“得意而忘象”方可谓佳作。因此,细观“四僧”的书画,方知弘仁之疏淡寒寂,髡残之苍浑幽邈,朱耷之圆融冷逸,石涛之纵肆清奇。

你可能感兴趣的:(博观·四僧书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