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005 | 构建商业思维,专治各种没offer

2844字,建议阅读6分钟。你可以收获的知识要点如下:

  • 保研的基本逻辑是:offer数量=流量*转化率
  • 想要提高offer数量,可以从流量和转化率两个维度进行考虑

保研这几个月,你应该看过不少经验贴了吧?也应该听了一些讲座,请教过很多学长学姐了。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种感受:虽然每个人讲的都不一样,但隐隐约约间感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你想要找到这些相似之处,以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保研,但又苦于没有时间。

今天,我用一条主线将所有的相似之处穿成一串,梳理下保研背后的基本逻辑,最终使你能够根据基本逻辑制定保研战略。

1.产生困惑的本源

你每天都给老师发邮件,可是没人回复你,你觉得很焦虑;你觉得自己并不差,可是竞争不过那些你认为实力比你弱的人;你感觉成绩、科研已经定型了,想要继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却无从下手。

以上所有困惑,都是在问一个问题:怎样获得老师的offer?

我在保研的时候,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而我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求教“与保研相关的任何事情”:刷“保研论坛”、下载各种各样前辈们的模板、请学长学姐吃饭、加各种各样的QQ群……

直到有一天,我与一个已经工作多年的前辈聊天,谈及我保研的困惑。他说:“听起来保研好像是高考的一种延续,但我认为不是。你保研的整个过程,跟找工作、卖东西、谈合作等等流程本质是一模一样的,都是一个与人打交道,展示自己能力的过程。”

当时我对这个事情似懂非懂,但是记住了一个词:“卖东西”。或许我可以去与“商业”相关的地方看一看?

没想到,这一偶然尝试,我为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从那天起,我开始旁听商学院的课程,并从中学到了一种商业世界最基本的逻辑:“流量思维”。而这一最基本的逻辑,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使我在保研的过程中披荆斩棘,收获颇丰。

2.流量思维与流量公式

描述流量思维很简单,用一个公式就可以:

销售量=流量*转化率

流量,是一个商家,可以接触到的顾客数量。转化率,是商家接触的顾客中有多大的比率会买他的产品。流量乘以转化率,便是他的销售量。

看到这句话的瞬间,我想到了之前前辈说的话:

  • 保研的整个过程,跟找工作、卖东西、谈合作等等流程本质是一模一样的,都是一个与人打交道,展示自己能力的过程。

那如果从商业的角度理解保研,保研的本质就是:我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产品”,“卖”给了研究生导师

offer,是研究生导师“购买”你时,所签的“合同”。offer数量,就是我这个“产品”的销售量。

我赶快在心里把“offer”按照“流量公式”做了一次类比:

offer数量=流量*转化率

这个公式里面的流量代表我可以接触到的老师数量。转化率,是我接触到的老师中,有多少人会给我发offer。

从公式来看,如果我想获得更多的offer,那我的办法很简单:提高流量、提高转化率

举个我初中的例子。当时的我比较喜欢玩游戏,每当我想玩游戏的时候,我一般会采用两个套路:

  • 反复去求妈妈让我玩游戏(提高流量)
  • 先乖乖学习一天,然后再去求妈妈让我玩游戏(提高转化率)

但在最开始的时候,我分不清“反复求”与“乖乖学习”这两个行动的区别,以为他们对我最终“能不能玩游戏”起到的影响是“线性叠加”的关系。

因此,我贪图省事,会在早上、中午、晚上分三次去求妈妈让我玩游戏。结果可想而知,因为我的“转化率”为0,我的“流量”再多,也没有用。

直到我改成了“先乖乖学习一天,然后再去求妈妈让我玩游戏”之后,效果就非常好了。

懂得了这个道理后,每当我去联系老师,反复发邮件也没有人回的时候,我就开始想,是不是自己的“转化率”太低了?

为了提高“转化率”,我通读老师的论文,输出我的理解与老师共同探讨,展现出我具备与他在“同一个知识层面”进行交流的能力。慢慢的,我的转化率就高了起来。

反过来,当我看到成绩没有我好的人拿到的offer比我还好时,我不会产生“自己不如他”的想法。而是反思自己最近是不是松懈了,疏于联系老师了,导致老师的“流量”变小了?

通过“流量思维”,我找到了保研的最终目标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关系。而这两者的关系,便是保研背后的基本逻辑

正式入学后,我发现“流量思维”还有更强大的作用。它让我看清:“努力工作”与“汇报工作”,是“并列的关系”,而不是“递进的关系;是“乘法关系”,而不是“加法关系”。

流量思维对我的指导意义在于:在采取行动实现既定目标时,要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划分。判断哪些行动是提高“流量”的,哪些是提高“转化率”的。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只在一个方向上努力。

3.进行跨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自此之后,每当我遇到问题,都先尝试把问题转化,去商业的领域看一看:

  • 怎样获得老师的offer?——怎样获得好工作的offer?
  • 选择学校的牌子还是选择大牛导师?——选择大公司的非核心业务部门还是选择一个小公司的支柱部门?
  • XX领域的YY方向怎么样?——XX领域的领跑企业有没有在YY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投资机构是否有大量的资本注入YY方向?
  • 读硕士还是读博士?——在一个公司干三年积累经验后走人,还是干五年当个小领导之后再考虑?
  • 老师总对我的工作不满意怎么办?——如何管理你的上级?

慢慢的,我发现我所处的层次需要面对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商业”这个更成熟、更系统、更庞大的领域中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当我习得了方法论后再反作用回我的问题,便会体验到《三体》中所描绘的“降维打击”的效果。

4.用商业思维经营自己

读博之后,偶然间听到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招研究生的本质不是招学生,而是招能与之共事的合作伙伴。”我深以为然。

现在,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快速流动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打破了地理位置的阻隔,与陌生人之间的合作逐渐成为了生活的重心。没有人可以孤军奋战上演超级英雄力挽狂澜的传奇故事了。而与陌生人合作便需要懂得最基本的商业逻辑,否则寸步难行。

你与老师、师兄师姐、与未来的同事、领导、生意上的合作伙伴,都是从陌生—熟悉的过程。想要做成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与“人”打交道的。而与人打交道最基本的要领是:懂得“人性”到底是什么。而我们所说的“商业逻辑”,全都是从人性的骨子里来的、被反复验证过的套路和模式。

刘润老师曾经说过:

  • 你必须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构建自己的协作关系、塑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呵护自己的名声、把注意力投放到产出更高的地方。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应该是自己的CEO”。

现在看到上面这段话,对于20岁的你来说,刚刚好。

从时间尺度上来讲,你比其他研究生,在“理性思考+管理自己”这件事上,早了整整三年。

如果你决定成为自己的CEO,那保研这段旅程,便是你与“陌生人”第一次尝试展开合作的过程。你可以在这里低成本的实践所有“商业逻辑”,看看“降维打击”能帮你取得怎样的效果。

在你入学之后,你更可以利用“商业逻辑”与你的导师开展合作,更早的进入“职场”。

这便是:人间处处可修行。

5.小结

今天,我们讲了保研的基本策略:

  • 保研的基本逻辑是:offer数量=流量*转化率
  • 想要提高offer数量,可以从流量和转化率两个维度进行考虑

未来的一段时间,会来讲一讲如何提高“流量”和“转化率”这两个影响因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课005 | 构建商业思维,专治各种没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