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礼,心怀感恩

《论语》中曾经说过:“礼教恭俭庄敬,此乃立身之本,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一个不知礼数,不懂礼貌的人,是难以在社会立足的。

然自周公制礼以来,中国礼制文化随着时间的随时开枝散叶,不断丰满鲜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灿烂辉煌起来。不禁要问,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究竟什么才是“礼”最核心的内涵所在呢?

年幼时曾学习过许多关于礼学的典故。受教于“程门立雪”的敬仰,感动于“卧冰求鲤”的孝心,惊喜于“一饭千金”的回馈,更钦佩于“退避三舍”的大气……这些故事之所以能流芳百世,经久不衰,原因在于故事的主人公都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奉行礼义,尽人性之善美。

心怀感恩,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底线的标杆。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乌鸦尚反哺,羔羊求跪乳,知恩感恩报恩,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礼制文化中永恒的主题。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礼制源于人性的天真与良善,心地不够善良的人,没办法进行自我约束,自然也无法担得起发扬礼制文化的重任。唯有知恩图报的人,内心有明显的道德底线,兢兢业业,不越瑶池,才可能从一而终,奉行礼义,成为礼数周全,颇有教养之人。

古往今来,心怀感恩知恩图报的故事数不胜数。张良尊长辈,孔融能让梨,许多圣贤都曾因为自己由礼谢恩的故事而名扬天下。由此可见,崇礼尚礼的行为是出于人的感恩之心的。

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以孝行回馈父母养育之恩;为曾帮助过自己的朋友两肋插刀;尊师重道回报师长再造之恩;对陌生人的善意报以谢意……

人是极具个性的个体,每个人都享有生而自由的权利。这世上本没有人有义务无条件的为你付出,所以那些向你张开怀抱的善良的人们应该得以好报。

这种好报并非需要你赴汤蹈火,仅仅是带着你的感恩之心,与他们以礼相待就能够报答他们高尚的德行。

所以徜徉于时间长河中,立足于漫漫人生里,要始终心怀感恩,并不断的用充满礼义的言行去回报恩德。恪守礼仪,懂礼貌,讲文明。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对这世界怀揣善意,对万物带有慈悲,为人谦逊,处事低调,乐于奉献,极尽高尚的德行,不多时,你也会得以好报的。

上述中因为心怀感恩,所以举止有礼。倘若眼中无礼呢?毫无疑问,这样的人也必然不知感恩为何物。

试问一个不会说“谢谢”的人,你能奢望他做更多的事情来回报你吗?一个不遵时不守信的人会有记恩德的觉悟吗?一个言行粗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能看得到别人对他的付出吗?

答案呼之欲出,不受约束的无礼之人,更不能对他抱有知恩图报的期待。他们眼中无礼,又怎么容得下万般恩情呢?

“古人方少时,文明知礼仪。无礼人所憎,有礼人所喜。人不知礼仪,寸步也难移。”

孔子教育孔鲤,“不学礼,无以立。”究其缘由,学礼则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而心怀感恩,恰恰是人性真善美中必备的德性。

故,心怀感恩才能践行礼制,眼中有礼才会心怀感恩。

你可能感兴趣的:(眼中有礼,心怀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