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关于人物模型

为什么要做人物模型?有什么价值?


建模是根据目标和行为对大量前期调研的用户来进行建模,而不是拼凑一些信息形成的用户档案。

利用前期研究数据进行建模来打造成功的产品,建模强调主要的,弱化细枝末节。

人物模型的作用

可以尽量的满足大量的用户,为特定需求的个体单独设计;

人物模型的目标和任务可以确定产品的功能和结构;

保证设计的有效性。设计完后,可以通过设计模型放于场景中来验证设计是否有效;

可以用做团队内部交流和达成公司的载体;

避免设计上的缺陷;

避免“弹性用户”。就是公司中把一个用户的概念到处去用,拿“用户”这个名词来当幌子;

避免“自我”参考设计。比如我觉得这个功能怎么怎么样……;

对边缘设计功能做判断。用人物模型使用频率来判断功能是否值得开发。

人物模型的价值:

人物模型是从用户角度来看待所做的工作,而用户角度是大家都认可的,用户第一;

人物模型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前期线下调研根据真实的用户抽象出的一个模型,基本代表了客观存在现状。

人物模型代表了真实的某一类用户,揭示的行为变量的分布状态,而不是平均值,更能反映出价值的信息(比如亿万富豪进村,将人均财富拉升几百万);

人物模型是有动机,动机可以转化为目标,目标转化为任务,任务对应产品的功能;

人物模型可以代表一些特殊类型的用户(的确存在,不是目标用户,但是设计的时候要考虑进去的,比如黑客)。

市场营销中用到的市场划分与人物模型非常不一样。

以目标为导向设计做出的模型相比以任务做出的模型高了一个层次。

目标是什么?

通过目标来考虑产品的功能,用户所有行为背后的驱动力都是目标,任务是手段所以越少越好。

一般用户只能描述具体的事,没法描述出自己的目标。所以设计师要通过定性的调研,通过数据和信息从中概括并找出用户的目标是什么。

用户认知和目标的三个层次:

体验目标(本能层次):用户想要的感觉;

最终目标(行为层次):用户想做什么;

人生目标(反思层次):用户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2B领域行为层次更重要,2C领域反思层次更重要。

非用户目标:

客户目标:买单的人,关注价格,售后服务,维护成本等;

商业目标:KPI,活跃度,提高市场占有率,留存率;

技术目标:工程师在意的,代码的效率,架构好等;

所有的目标中产品的用户目标是最重要的,因为产品的成功首先就要满足用户的需求。

构建人物模型:

按照一定的维度给用户分组,根据分组找出每组的行为变量,将用户放置行为变量的坐标轴上。找出重要的行为模式,当某一个行为变量上有很多用户集中在某个区域范围上,就对应着一个行为模式,背后就会有一个人物模型,将其目标找出来。

人物模型创建过程:

根据角色对访谈对象分组;2B领域用工作岗位,2C领域更细致,包括家庭角色,态度,兴趣,生活方式等。2C领域更关注于当前的场景,根据场景灵活的选择分类的维度;

找出行为变量;不同的产品能够细分出的行为变量是不一样的;常用的行为变量类型有:活动(用户做什么?包括频率和工作量)、态度(用户是如何看待产品)、能力(所受教育和培训,学习能力)、动机(用户用该产品的原因。2B和2C领域的动机不太一样)、技能(用户与该产品领域相关的技能)。最后通过访谈对象来确定最终行为变量;

将访谈对象和行为变量对应起来,不纠结精确的位置,相对的位置更为关键(图-01);

找出重要的行为模型。类似于数据统计中的相关性,要符合逻辑关系;

综合各种行为变量特征(调研时的细节的描述,比如在什么环境下用的,使用痛点,情感方面的问题,人口统计学的信息等),找出用户的目标(通过行为变量推导;访谈时对目标导向类型访谈的回答,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明白用户的目标是什么【2B领域和2C领域的目标并不一样】),并对显著的行为模式做细节补充,使其丰满起来;

去掉细枝末节,保证完整性。保证尽量不遗漏不重复重要的人物模型;

指定人物模型的类型,对人物模型进行优先级排序,有主要和次要(一个产品有一个主要模型就够了,但是有些特殊产品需要多个模型,这种情况就将两种情况的界面分开来做,比如老板的界面和会计的界面);

次要模型太多说明产品做的太大了,覆盖的范围太广了;

负面人物模型:非常高端的用户,对产品和技术很熟。比较小的一部分。会提出对的一件但是并不适合大部分用户。不要被他们带进沟里。

用讲述这个用户一天要做哪些事的方式将人物模型的场景描述清楚。补充更为详实的信息,这些信息来源于最初的观察和访谈,不是凭空捏造。


【05】-- 关于人物模型_第1张图片
将访谈对象和行为变量对应起来【图-01】

关于人物模型的误解:

认为人物模型是虚构的。(人物模型是从之前的观察和客户访谈中得出的真实的信息)

认为直接找几个真实用户做“参与式设计”就行了。(首先量不多,对于观点也问的少,并且找的用户并不能有效代表整体用户,只是里面的一部分。做人物模型是设计师能够将大部分用户普遍存在的观点和关键行为抽象出来,特性群体的特定行为分离开来,不会被一小部分用户带进沟里)

认为2C领域没有明确的任务,所以人物模型并不是用,靠灵感更靠谱。(虽然2C领域的用户没法描述明确的任务,但是可以描述当前状态,根据状态归纳目标)

认为人物模型一定能找到一个完全相同的真实用户,包括他的所有信息。(人物模型仅仅可以追溯到用行为变量给用户分组的那个环节)

人物模型是将用户的行为变量对应到界面设计上的,虽然不能代表大多数用户,但是人物模型+次要人物模型+补充人物模型就可以代表。


如何从人物模型得出设计需求:

创建问题(发现问题以及现状描述)和愿景综述(对解决问题之后的状态描述,与问题的叙述正好相反);(要将设计目标与商业目标绑定在一起,才可以最大可能的团结利益相关者)

探索和头脑风暴;

确定人物模型的期望;(人物模型的期望主要来自用户的心理模型。影响期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自身的【经历,技能,对事情的态度】;外部社会环境【文化,社会政策等】;对产品的行为预期;产品的基本数据;产品的使用体验;从研究中分析出用户潜意识的信息。)

构建情景场景;(把人物模型带入到场景中,比如“某某某”的一天,要做什么什么,比如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是否会被超时使用,是否经常被打断,是否有多个用户一起使用,与其他产品一起使用吗?首要任务是什么?使用产品的预期最终结果是什么?对场景中的任务点到为止,不要深入到产品的界面。)

明确设计需求;(一: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情境,动作,对象。二:从几个维度来提取需求:数据需求;功能需求;情境需求;其他需求【比如业务需求,品牌和体验需求,技术需求,其他人物模型的需求比如维护和配置】)

你可能感兴趣的:(【05】-- 关于人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