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

为什么“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_第1张图片
文/申洋


诸葛亮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丞相的楷模,刘备集团建立的蜀汉已亡近两千年,而成都的武侯祠年年都有人凭吊。当然,后人追随的是其足智多谋和忠心耿耿。那么,为什么人品和能力如此出众的卧龙先生,不仅未能完成大业,而且三国中,蜀汉最先灭亡呢?

孔明出山时年仅26岁,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施。”刘备咨询什么当世之事呢: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自不量力,一心想要伸张正义于天下。奈何智术浅短连遭挫折,只剩下壮心未已,先生认为计将安出?

刘备请孔明出山,是公元207年,自董卓入京(公元189年)已过去18年,这18年间,风起云涌,吕布杀董卓,曹操挟天子,破吕布,灭袁术,官渡之战袁绍大败,刘备投降刘表,而眼下,曹军南下,荆州告急,刘备走投无路。

从隆中谈话可以看出,刘备是要对抗曹操,其政治旗号是匡扶汉室。

自刘邦称帝(公元前202年)起,大汉建国已经400年,汉室正统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虽然明眼人能看出大汉气数已尽,但当时士子们的大汉情怀依然存在,这也是无人敢称帝的原因,这也正是曹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且能灭诸侯的原因。此时,刘备仗着皇族后裔的身份,灭曹贼、兴汉室,只能与曹操唱反调,抢占号召力。

而此时的曹魏势力已然非常强大,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于其争锋。孙氏江东已立三世,国险而民富。可以看出,此时的天下局势,对刘备是极为不利的,况且此时的刘备已经47岁了。这时,孔明出山,帮助刘备,此不得其时之一。

为什么“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机会出现是在赤壁之战,曹军元气大伤,刘备趁机占踞荆州。按照隆中对的计划,此举为第一步。此后,又占据益州,攻取汉中,为第二步。按照隆中对的计划,刘备已经拥有了强大的根据地。而此时的刘备集团,被胜利冲昏头脑,野心膨胀。随后,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大败,蜀军元气大伤。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开展这一系列行动时,很少看到诸葛亮的身影。关羽攻襄樊,刘备征东吴,诸葛亮虽不赞成,却也未极力反对。因为在占据西川后,刘备的政治理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此时的刘备已有帝王之意,开始依靠法正等人攫取更多利益。尽管如此,这也是大局需要,只有强大自己,才能对抗强敌,也并不冲突。但其进攻速度之快,军心之骄,正为诸葛亮所担忧,因为孔明一生唯谨慎,这时刘备建国的基础还很不牢固,所以他并不赞同这些行动。于是,两人之间的关系有些微妙的变化,蜀中政局也偶有言辞,说刘备已不重用诸葛亮,而重用法正、李严等人。所以,作为臣子,诸葛亮只能是保持沉默,埋头苦干自己份内之事,以维持蜀中大局,不便多发言,以致刘备兵败之后,诸葛亮只能做一回“事后诸葛亮”。

为什么“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刘备夷陵兵败后,三国鼎立已成定局,蜀军元气大伤,荆州已失,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庞统、法正、马良等人都已去世。此时,刘备白帝城托孤,蜀国开启了诸葛亮的时代。可以说,孔明接的是个烂摊子。此不得其时之二。

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有很多人认为,这展现了刘备虚伪的作风,害怕诸葛亮篡位,提前做表面文章,让其没有理由“自取”。这样的理解,我认为不正确,尽管刘备作为一个政客,会有客套虚伪的时候,但也不至于如此狭隘。

一般认为,君可以取,是授权诸葛亮自己取代刘禅。还有认为,是授权诸葛亮在刘备的其他儿子中另选一个。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是,刘备的目的并不是害怕诸葛亮篡位才这样讲的,两人相识几十年来,刘备肯定非常了解诸葛亮的为人以及政治品行,那么爱惜自己声誉的卧龙先生,怎么可能谋反篡位。话说回来,假设诸葛亮如同曹操、曹丕、司马懿那样的政治品行,真要篡位,就凭你刘备临终说的这一句话就可以不篡了?笑话。

刘备这样讲是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他是讲给蜀中大臣们听的:你们看,朕可以把废立的大权交给诸葛亮,可见,朕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诸葛亮在蜀中的地位皆在你们诸位臣子之上。这样就巩固了蜀中政权的基础。另一方面,这句话同时传达给诸葛亮这样的信息:蜀汉政权是我们的,以后就是你的了,你要竭尽全力,保住政权。诸葛亮是个明白人,当然知道刘备的意思,于是匍匐在地,泪流满面的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才是刘备的政治手腕。

前面讲到,刘备是在蜀中政权的基础还不牢固的情况下,急于求成,才导致一系列失败。这个基础不牢固,主要是三股势力错综复杂,还未理顺。一个是刘璋入蜀的“东州集团”,一个是益州的本土势力“益州集团”,还有就是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因为都是后来者居上,所以这三个集团势力之间其实互相挤兑,而且只有“荆州集团”具有图谋大业的政治报复。所以刘备最信任的也只能是“荆州集团”,白帝城托孤,也正是把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定位为蜀汉的政权中心。

白帝城托孤是在公元223年,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称帝,孙权谨慎,229年称帝。这个时代,大汉气数已尽,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蜀汉政权的旗号“兴复汉室”显然已经过时,根本不具有号召力了。诸葛亮举旗北伐,显然不合时宜,此不得其时之三。

为什么“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_第4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诸葛亮不是不明白,却还要坚决北伐,主要是蜀国内部不稳,他只好选择以攻为守的政策。“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可见,北伐关系着蜀汉自身的存活。诸葛亮也不是不明白,蜀汉势力最弱,曹魏势力最强,蜀军出川艰难跋涉,而且没有荆州大粮仓,粮草供应困难重重,北伐胜利的希望非常渺茫。但是,不伐,蜀汉政权会亡,伐,亦亡。

所以,孔明不得其时,最终在自己的政治理想中累死了。更可惜的是,刘备的政治理想可以由诸葛亮接手,而诸葛亮后,无人接手。

孔明病逝后,蜀汉不仅失去天时,地利,人和也失去了。

为什么“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_第5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