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凭啥就玩转了

说起凤凰卫视,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为什么能在短短二十年之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优秀到卓越的呢?这样的众多疑惑许多人都想解开,《东西论剑——东西方传媒大亨的对话》正好解答了这个问题。 

书中主要解述了西方传媒大亨默多克和凤凰卫视巨头刘长乐的有趣对话,是两位传媒大亨对他们从事传媒业几十年成功经验的梳理和总结,以及对世界传媒市场发展走势的预测,对中国媒介市场出路的探索,是对新闻集团和凤凰卫视各自战略和管理方式的描述,是识才用人、高层用人、市场运作的心得。

 此书中,俩人的对话完全属于头脑风暴,智慧火花四射,让人不得不膜拜两位大佬的脑洞。最吸引人的是刘长乐提到的凤凰卫视的“三名”战略。

 这“三名战略”脱胎于何处呢?当然出自凤凰卫视的大boss刘长乐。因为他的用人之道概括起来,大约四条:给舞台、给压力、打长盘、养人才。有记者问过他喜欢什么样的员工,他说,第一要忠诚,第二要能干。

一个企业的用人之道,其实就是领头人自己的做人之道,而刘长乐正是用他的人格魅力来征服人心——帮人以难,待人以诚,为人以善,心态平和,从不轻易“炒”员工。如此秉性决定了他的用人之道,也就结出了“三名”战略这样的果实

三名”战略是什么内容呢?当然是凤凰卫视自己培养出的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名记者。

 凤凰卫视是怎么做到在短时间打造出那么多的名人,成了“名人加工厂”呢?原来是它有着一整套完备的造“星”策略。

 两种方式:一种是化学方式,一种是物理方式。

 化学方式:依据个人特色定节目,既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又使节目和人融为一体,更加好看。一方面,给每个人个性空间,让他们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在凤凰,主持人、记者不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成为了个性化的主体。同时也使节目具有主持人独有的特色。比如《鲁豫有约》《锵锵三人行》《有报天天读》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因为有了个性化舞台,每个人的才华得到了尽现。节目得到观众的喜爱,才有打造出名人、明星的基础。当然前提是被打造的人具备相当实力。

 物理方式:一是只要是凤凰的活动,一定把名主持、名记者推在最前台,把他们始终作为凤凰的门面和招牌,既扩大了他们的知名度,又不断加深了受众心目中这些名主持、名记者出自凤凰的概念,从而扩展和延伸了凤凰的影响力;二是利用专门的宣传短片直接对主持人、评论员、记者进行包装宣传。 

一种情况,是在节目宣传片中突出对主持人或记者宣传比重; 

另一种情况,是制作专门的形象短片。例如凤凰曾推出过孟广美等主持人的形象宣传片; 

三是通过发行宣传画册、观众见面会等常规方式以及借用其他媒体来进行宣传。

 以名扬名 

借名主持、名记者推出名牌栏目,即所谓的“人保戏”。借助名人效益,可以有效降低新节目的制作风险;又可以使节目在较短时间内成长起来,成为新的名牌栏目。

 这其实是对名人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再利用。同时,随着新的栏目推出,名人的知名度又将进一步提升。这又可以看作是对名人资源的再造和补充。

名人战略给节目带来的好处有很多。首先是使得节目有了两个关注点:

一个是节目本身,一个是名人。 

在一个结构单一的节目里,观众收看节目的唯一动力,只能来自节目内容本身,这就要求节目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这一点,其实很难做到。一种可能是由于节目质量的起伏,会带来节目收视的起伏。而当一个节目由名人和节目内容两部分构成时,很大一部分观众可能会因为对名人的关注而形成对节目的收视。而且名人以一种常态的方式出现,在节目质量发生起伏时,会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从而保证节目的长期稳定收视。 也使得节目难于被复制。

利用名主持,名记者为节目贴上个性化标签,即便被人模仿了节目形态,但个性化的主持人、记者,则是永远克隆不出来的。利用名人效应,可以使节目在同类节目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这也就是凤凰卫视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的精髓所在。 

 “以名扬名”的另一方面是通过打造“名主持、名评论、名记者”的小品牌来树立凤凰卫视的大品牌。

 在品牌营销理论中,有一个品牌产品组合的概念,论述的主要是品牌产品结构的合理性。意思是任何一个企业的大品牌,都是由若干产品的小品牌组合构成。

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会发现,小品牌的宣传往往比大品牌的宣传更有效,也就是说,对产品本身的宣传往往比对企业整体形象的宣传更能促进销售。这是因为在事实和概念之间,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事实;小概念和大概念之间,人们又总是更愿意相信离事实近一些的小概念。

 产品本身是事实,关于产品的品牌概念是小概念,而关于企业的品牌概念是大概念。小概念比起空泛的大概念更容易记忆。所以,一方面要注意企业的整体形象宣传,另一方面也要尽量把产品宣传做得越实在,越体现产品特质。

 凤凰卫视的“三名”战略就是将品牌宣传细分化和具体化。由众多“名主持、名评论员、名记者”的品牌效应,形成支撑凤凰品牌的一种合力。

从“一名”到“三名”

 从发展的角度看凤凰的“三名”策略,似乎有个内在的演变过程。这就是从“名主持”到“名评论员”再到“名记者”。这跟它一路走过来的轨迹有很大关系。

 建立之初,凤凰的自身资源十分有限;内地政策对于境外落地媒体采制的新闻有所限制;出于尽快为内地观众认可的迫切需要,凤凰大胆在“名主持”上下功夫,结合西方一些媒体的明星之策略,推出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明星主持人”。

 后来随着生存空间的扩大,凤凰逐步开始涉足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由于凤凰侧重于国际新闻,出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有很多时候需借助别人的资源。

如何能基于别人的素材说出自己的话,从凤凰的角度进行解读,表达凤凰的观点,这成了能否即借资源又立品牌的关键。正是这个原因,促使凤凰“名评论员”的诞生。

 随着凤凰不断发展,资源上不存在局限了。“名主持”可以靠节目托起来,“名评论员”可以靠观点立起来,“记者”之“名”更多只能静待时机。阿富汗战场给了闾丘露薇重要机会,伊拉克战争更是让她的名字和她的勇敢一起传遍海内外。 

 明星价值资本化 

凤凰的“明星制”是一个完整的商业链条。 刘长乐提到,明星的价值可以用资本来量化。

他以杨锦麟来举例,没有成为主持人前,杨是一个自由撰稿人,有一定知名度。但进凤凰卫视后,依托凤凰这个平台,做了《有报天天读》,立刻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使得这个节目的广告赞助费暴涨,其中不能说全部是他的明星价值,但至少是明星价值的一种表现。

 凤凰卫视的造星模式,可以说是给人脑补了一堂媒体该怎么运作的大课。其中的方案有非常多可以借签,特别是如今讲究个性化互联网时代,更需要向类似这样优秀的运营模式多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凤凰卫视凭啥就玩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