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014|结硬寨 打呆仗

LJ014|结硬寨 打呆仗_第1张图片

王闿运是晚清著名文士,做过曾国藩的幕僚。他受曾国藩之弟曾国荃请托,写湘军战史。曾国藩之子曾纪泽甚至预付了稿酬。其意不外乎笔下留情,把湘军战绩写得漂亮一点。

谁料,《湘军志》出炉,一班湘军将帅都气疯了。湘军上下,在王闿运的笔下是如此的不堪。一场挽救了大清王朝的战争,居然没有一场漂亮仗。

1∥

其实也不能全怪王闿运老爷子,在曾国藩平定天平天国的一系列战役中,没有破釜沉舟,没有背水一战,没有长途奔袭直捣龙城,没有以少胜多八百破十万。

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几乎都是一些灰头土脸的事迹。靖港之役、湖口之败、祁门之围,曾国藩三次差点自杀。如果不是手下慌忙抢救,曾大帅恐怕早就做了水鬼了。

然而,曾国藩笑到了最后。可以说,他凭借一已之力,把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大清朝,从覆亡的泥淖里拖了回来,又硬硬朗朗地活了几十年。

比起韩信、诸葛亮、郭子仪、岳飞,曾国藩的功业,不仅毫不逊色,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2∥

那么,曾国藩做对了什么?

他自己的总结是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

这是曾国藩在初期的几场惨败之后,摸索出来的一套策略:

湘军到任何一地安营扎寨,不许休息,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第一件事就是——挖沟、筑墙。

并且规定:沟深六尺,墙高八尺。要保证深沟高墙把整个营地全部围起来,而且不止一道,通常是六道。湘军进攻围城的时候,用的也是这一招。

这种策略的缺陷明显:虚耗兵力,进展奇慢,贻误战机……但是,曾国藩就是靠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策略,一点一滴把太平天国绞杀了。

老子说,大巧若拙。曾国藩的策略,看似迟钝愚笨,其实用来对付突破力、战斗力远强于自己的对手,却是极为有效的一招。

而且,他的做法,暗合了孙子的作战原则: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自己先立于不败之地,等待敌方出差错,有可乘之机。

3∥

结硬寨,打呆仗,是战略上的成功。

类似的例子,历史上还有司马懿对诸葛亮,刘邦对项羽。只看一时一地,似乎是孔明用兵如神,项羽势如破竹,但如果从整体上看,只要对手坚守自己的策略,一场场或大或小的战役,输赢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结硬寨,打呆仗,是深刻的自知之明。

曾国藩是一个笨小孩,但是他从来都坦白承认,不自作聪明,不讳疾忌医。

我笨,我就用笨办法,不讨巧,不侥幸,不鸡贼。

他对自己的军队有深刻的了解,对敌方的优势分析透彻。剩下的就相对简单了,任你千般变化,我只有实用的一招。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做到了知己,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结硬寨,打呆仗,是不折不扣的执行力

一班骄兵悍将,总希望来一场硬仗恶仗痛快一下;一些熟读兵法的幕僚,总喜欢“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高明。

有些明摆着的战机,要不为所动;也许三五天就会转移,还要费力气挖沟筑墙……

只要心存一点侥幸,只要在手下将帅幕僚的群起反对中稍有犹豫,战略和原则就可能执行不下去。

幸好,曾国藩是一个笨人,是一个一条道跑到黑的笨人。

人生路途漫长,只有那些有原则的人,才会不惑、不忧、不惧,自在、自为、自足,心神和谐,淡定从容。

(罗辑思维笔记014)

你可能感兴趣的:(LJ014|结硬寨 打呆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