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印象——街头摄影

前两天看到梁文道在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中介绍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他行走在京都街头,手里拿着《古都》。晚上,京都的街头很安静,偶尔三三两两的人从他身旁经过,街道两边的没有闪耀的霓虹灯,路灯散发着沉静的黄色的光。看着他的节目,我一年前去日本的记忆被翻了出来。

以前包括现在对日本的城市并不了解,对于日本这个国家的了解也仅限于历史教科书,电视上的新闻以及国产的抗日神剧。这次来也没有提前了解,只是随着老婆安排的路线被动地跟着走。这种感觉就像学生上课没有预习,完全不知老师上课要讲的内容,被动听着,理解、不理解的一股脑堆到脑袋里。

第一站是大阪。踏入陌生的地方,按理说应该有新鲜的感觉,神经会兴奋一点,可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第二天白天老婆带着孩子去据说是亚洲最大的动漫城玩了,我却猫在宾馆里读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样看来,我确是最无趣的人了。不过既然到了大阪,就走到街头拍两张照片作为纪念吧。

不得不说,城市很干净,每日在干净的街道上行走,不知人的心会不会变得干净一点,但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

大阪街头

我犹豫下面的照片是否要贴上来,因为我觉得很俗,就像我反感有些人到了一个景点在石头或树上刻上“到此一游”的感觉一样。转念一想,我犹豫这件事情的本身正说明我更俗了。这张照片是我拍的,既然拍了就说明我即是自己所不耻的那种俗人,俗即俗吧,却还因此挣扎犹豫,愈加的俗了。

俗的镜子

两三天后我们从大阪到了京都。到了京都,开始我依然提不起精神。说是提不起精神似乎不太准确,其实是没有旅行的期待与兴奋。后来,走在京都的街头,我却有点喜欢这样的城市(这里我要声明:我说的喜欢只是这个城市氛围给我的感觉,与其他无涉)。说回京都,这里没有高楼大厦,街道不宽,人们走路似乎也是轻手轻脚的,一切都显得安静、有序。两旁的店面不大,看起来毫不起眼,进出的门很窄,上面还挂着半截布帘,似乎羞于见人似的。

进入店内,空间虽不像国内的饭店开阔,物品摆放及座位安排很却有秩序,让人毫无局促的感觉。我想是因为他们世代生活在陆地面积不大的岛上,才不得已形成这样的风格吧。

花街柳巷

第二天,老婆说到京都的清水寺很有名,于是我们就走去看看。对于历史人文景观,如果不了解其过去和现在,仅仅浮光掠影一般的走过,是不会产生任何感触的。以一个游客之心匆匆而过,那存于记忆中的印象只是到过而已,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游览的清水寺。好在天气不错,用手机拍的照片也很通透。

俯览京都

下午,老婆孩子去附件的动物园去了,我到旁边的南禅寺逛逛。到了这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陡然升起,日本很多寺庙都是古代中国人筹建的,佛教文化也是由中国传入,无论是外在的建筑、文字还是内在的思想,至今仍有无数中国人的影子。

南禅寺大门
摄于南禅寺

我在寺庙里闲逛,没有明确的目标,不期待有什么发现,总之就是要走一走而已。无锡也有一座南禅寺,不知道它们之间有没有渊源,心想那个建立的时间更长呢?穿过一个大殿,我被一个木柱子吸引,柱子的四面分别刻着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就因为我在台湾慧律法师讲的《楞严经》中反复听过这“四智”,所以绕着柱子徘徊了很久。

仔细思量这个世间好多事情很奇妙。我是因为梁文道讲的《心经》多佛经产生兴趣,又由于这个兴趣读了一些佛经,因为读《楞严经》只是知道字面意思,并不能深入,于是找到慧律法师讲的《楞严经》来听,在听经的过程中了解了“四智”的境界,来到京都的南禅寺看到了“四智”刻在木柱上,似乎到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如此看来,几年前在书店看到梁文道的《常识》算是一个起点。人生不也是如此吗?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被一连串的时间的偶然,当然也可以说是必然串联起来,直到画上死亡的句号。

据说是赏樱花最佳的地方,只可惜现在是三月,樱花还在酝酿中
京都街头

在日本大概呆了七八天,除了我上面的描述,当然还有其他的记忆充斥其中,那些只是具体的记忆的碎片。既然是印象,就是大脑过滤后的主观感受吧。


欢迎关注我的:街头摄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本印象——街头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