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眼中的枣庄 | 季音:枣庄偶遇

《人民日报》1984年2月23日第八版

媒体眼中的枣庄 | 季音:枣庄偶遇_第1张图片

枣庄偶遇

季音

战争年代的许多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模糊了。唯独三十七年前在枣庄战场上的一次偶遇,竟始终保持着罕有的生命力,今天想起来还是那样历历如在眼前。

那是1947年1月间,正是解放战争最艰苦的年月,华东野战军的几个纵队正在围歼枣庄的国民党军整编五十一师。这是我们的部队由苏北北撤山东的第一个攻坚战。经过几天的苦斗,敌人已经被压缩在一个很小的包围圈里。当时,我们华野四纵队的指挥所,就设在枣庄西南的一个村子里。

20日早晨九点多钟,一夜鏖战之后,白雪茫茫的野地上显得异样安静。忽然,天边传来了震耳的飞机马达声,我走出去一看,大约有七八架敌机正从枣庄方向向这边疾飞而来,都飞得很低,一会儿就飞临我们村的上空,不断地轰炸和扫射,子弹在屋顶上呼啸,炸弹在村外的野地上掀起了一支支烟柱。……就在这时候,对面的村庄响起了密集的射击声,黑鸦鸦的一大群人,向这边狂奔过来,一边跑一边向我们射击。敌人突围了!根据情况判断,显然是越过了枣庄我军防线的一小股敌人。村子里顿时紧张起来,指挥所里只有少数几个通讯员和警卫员,多数是干部。大家迅速拿起各式长短武器,面对着狂奔而来的敌人,准备迎击。

掩护突围的敌机,一架接一架地擦着屋檐盘旋低飞着,机枪子弹打得地面上爆起了火花。突围的敌人愈来愈逼近。村子眼看即将面临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

这时,一位身材结实的指挥员,从指挥所的一间堂屋里走了出来,站到大门口,用手遮着他那双坚毅而有力的眼睛,向外眺望了一阵,那从容不迫的神情,仿佛眼前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值得大惊小怪。

一架敌机啸叫着扑飞下来,一梭子弹打在院子的石板地上,满地火花乱蹦,有几粒子弹“比、比”地从这位指挥员头上的屋檐边擦过,一阵灰土落到他身上。

他轻轻地拍掉了灰色军装上的尘土,依然丝纹不动地站着。在我们屋子后边,有一座用大石块垒起来的高大炮楼,此刻有些人已经躲到炮楼里去。警卫员也动员首长暂时到炮楼里去避一避。他没有答理,只是转身要参谋赶紧打电话,命令附近的部队不要理会头上的飞机,立即出击,解决眼前这股敌人。指挥员的镇定态度发生了神奇的效力,刚才一阵短促的动乱随即平静下来,代之以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躲进炮楼去的人都悄悄走了出来。

村子前面的的开阔地上,出现了几路我们的部队,战士们根本不理会飞机的轰炸扫射,拉开距离,以急促的小跑步,向突围的敌人包抄过去。我看得很清楚,刚才还是气势汹汹的突围群,转眼就乱了套,一群群向四下逃散。当天晚上,前面传来捷报,枣庄战斗以全歼整编五十一师二万余人而胜利结束。

这位象泰山般镇定的指挥员,就是每当战役关键时刻必定亲临前线的粟裕司令员。对于身经百战、曾六次负伤的粟司令员来说,这枣庄郊外的遭遇无疑是微不足道的。可是留给我的印象却如此难以忘却。

粟裕同志永远离开我们了。在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战斗过的同志们,此刻想必都在怀着深情,重温艰难岁月跟随粟司令员征战的件件旧事吧。


编者注:季音,原名谷季音,抗战时期在家乡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44年到新华社的解放区华中分社任资料员,解放战争时期在第三野战军任随军记者,担任过新华社前线分社纵队支社的副社长,参加了华东战场各主要战役的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南京《新华日报》任特派记者、编委、副总编辑等职,1953年调到《人民日报》任工业组编辑,1978年后任人民日报农村部副主任、主任、干部部主任。著有《出击》《南线》《转战中原》《大江的浪花》等作品。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转载及合作事宜请通过后台留言或电话、邮件等方式联系枣庄市档案局(馆)。

联系我们

拨打电话 0632-3315774 或发送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推荐给朋友微信公众号:枣庄档案 或扫描(长按)二维码:

媒体眼中的枣庄 | 季音:枣庄偶遇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媒体眼中的枣庄 | 季音:枣庄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