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德杀人:由孔子和子路谈宋江为什么杀李逵

简单来说的话李逵是被儒学杀死。

在我们的古典小说中有很多类似的‘宋-李’式的组合。比如《三国演义》中的长厚君子刘备和怒目圆张的猛张飞,西游记中老好人唐和尚和打破十八层天的孙猴子。《隋唐》中的秦琼和程咬金,《说岳》中的岳飞和牛皋,这种对立的模式现在依然热火,比如我们现在的很多影视作品中依然有这样的组合,比如《亮剑》中的和赵刚和李云龙。

这样长期存在的组合必然包含了我们的文化中认同的精神基础。

无独有偶的是在我们的古典哲学著作《论语》也有这么一对组合,他们就是孔夫子和他的弟子子路。

他们的相似体现在这几方面。

首先他们是性格的对立:

史料中记载子路又称季路,是孔子的弟子中年龄最大的。他为人耿直,有勇力同时又有才华,长期陪伴孔子。这与温良恭俭让的孔老夫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刚柔并济之势。

这里拿有才艺的子路和李逵相比很多人一定不服,李逵在《水浒传》中最大的污点就是嗜杀,砍人像砍白菜一般,不过我们考证一下李逵的演化过程就可以知道李逵其实也是理想男人一枚。

《梨园落英集》中记载:旋风者,非可借可随之东风南风也,飘然而起,扶摇羊角,塞乎天地,其势可骇也,此状李逵顶天立地之丈夫概,赫赫然,魏巍然也。

在现在看来也是一个超有安全感的人。

等到了元杂剧的时候,李逵又有了自由浪漫的情感。

《双献功》中李逵看到阳春三月的美景时唱出了“柳絮飞花,乱红飘叶,纷纷谢。莺燕调舌。”的调子。

同时还非常有正义感,在元代水浒戏中李逵经常搭救官府吏员。

所以现在看来李逵当时还是一个有文化的东北汉子。

不过当时他的暴躁鲁莽的性格基础色已经形成了。

到《水浒传》的时候把李逵那些美好的性格特点几乎都抛弃了,为什么这样呢?这一点我们之后谈。

考证完后拿子路和李逵来说事貌似没有什么违和感了哦。

其次这样的组合符合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在古典小说中,所谓是不打不相识,正统英雄和鲁莽好汉相遇的时候总要来点打打闹闹。

李逵初见宋江的时候不恭敬叫宋江“黑汉子”,知道他是及时雨之后才下跪问好。

不过这一幕在孔子时代已经演绎过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记载:仲由子子路,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所以这这一对立关系中,鲁莽英雄终停了游荡,归于一集团。

如果只是上面的两条,那这一组合就没有那么精彩了,而组合中两人微妙的关系又给了我们很多可以考究的机会。

孔子欣赏子路的果敢,夸子路是“片言可以折狱者”但是旋即又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才”。

所以孔子批评子路“久矣哉,由之行炸也,无臣而为有臣,吾欺谁?欺天乎?”

但是孔子又会得意“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反过来说子路的话,子路对孔子也敢直言讥讽“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这样的情况同样也出现在宋江和李逵之间,宋江骂李逵是“黑畜牲”,但是又叫他“家生的孩子”。宋江总是用他那一套观念来压制李逵,可是李逵又常常抑郁戳破‘黑汉子’的假话。

而这样的组合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必须是勇力顺从于德义之下勇力才有价值。

子路在初次会孔子的时候就问孔子:君子尚勇乎?

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君子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有一次还拿骡马来说事: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就是说骡马的性格闪光点在于听从驱使。

在我们的古典传说中,有夸父追日而渴死,刑天与帝争神,蚩尤大战皇帝的神话传说,而无一例外,这些孔武有力的神都是洪荒之力的象征,是破坏,属于恶的范畴,所以在我们的文明之初就把力从文明中剥离出去。

慢慢德行就被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儒家文化中的孟子进一步阐述‘以德服人’和‘以力服人’。他说“以力服人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服人者王,王不待大”。

在孔孟时期的儒家中,我们通过孔子和子路的互动会发现当时对于力不是一种完全的否定,但是随着儒家正统的强化,统治的需要,尚力慢慢被完全抛弃,我们只倡导德行。

所以在《论语》之后,我们的古典作品中几乎不讨论力和德的关系了,反而是儒和道佛的关系了,因为那时的儒完全只剩下德一个内核了,必然向外发展。

可是力没有完全消失,它一直流淌在民间传奇的血液中,比如唐时期的侠,可以看到德和力的完美统一,而到了宋元时期,慢慢市井文化开始发达,这时候的文艺工作者是那些接触劳动者同时又得不到升迁的‘儒吏’,当‘儒吏’掌笔的时候,因为内心的压抑所以就会塑造无所畏惧,无所牵挂的勇士来救他们于危难。‘儒吏’是知识分子的边缘群体,所以他们自身就有一定的游民底色,同时自己又懂儒文化,所以在杂剧中就有了那样有文化,有道德,但是有蛮又暴的李逵。

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水浒传》是真正的文人整理的,现在认可的作者是施耐庵。

我们来看看施耐庵的履历。

二十九岁中举,三十五岁中进士,在钱塘做官,同时在晚年还受到朱元璋的邀请共谋天下事。

所以说施耐庵是地地道道的儒家人。

这就导致他在整理水浒故事的时候不会有很强的代入感,只是在整理一部‘儒吏’带领一群流氓胡闹的故事。

所以他在整理的时候就把‘儒吏’给李逵披上的那一层遮羞布完全扯去,让他赤裸裸现世,这样李逵开始对宋江不分是非的愚忠,这保证了流氓团伙的正常运转,这样李逵便开始嗜杀,因为流氓本来对生命冷漠同时又强烈希望占有生命。(占有生命的一个细节是李逵在得知母亲被老虎吃后的一段心理描写:李逵心里忖道:“我从梁山伯归来,特为老娘来取他。千辛万苦背到这里,却把于你吃了!”李逵得知母亲被老虎吃后悲痛的理由竟然是自己辛辛苦苦白忙活一趟,仿佛肥水流入外人田,在他看来,母亲的生命是属于他的。)

但是毕竟是文人来整理的图书,那《水浒传》中便开始有了庙堂的回归。

所以代表儒家的外围宋江一心要受招安,最后也招安成功,从外围男变成圈内人,不过和自己起事的一群小兄弟依旧有流氓属性,庙堂不放心啊,所以朝廷就派你们去剿匪,哈哈,真是自家人打自家人的即视感,一群小兄弟战死的战死,隐退的隐退,最后受封的时候没有几个人,不过那个砍人如砍白菜的李逵还跟着,时刻一不高兴就嚷嚷要反了。

宋江活着的时候还可以使骥称其德。

那宋江死了后呢?这个李逵可不是元杂剧中的那个文武双全的李逵了。这时候的李逵是一个只剩下力而毫无德的人,他不像子路,-受孔子的教化而成为因结缨而死的义士。

如果李逵在宋江死后起事,那宋江建立起的梁山伯招牌就毁了。

所以宋江在领那壶毒酒的时候给自己的弟弟也匀了一杯。

说到这里水浒的什么反抗什么斗争真是不攻自破,最终还是儒学取胜。

在儒学的德统一下李逵一定要死,而最好的死法也是被自己的‘黑哥哥’赐死。因为这样既体现了宋江的大义又保住了身后名。

这样反讽的意味就出来了。

真是梦里身是客,醒来事中人啊。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儒学德杀人:由孔子和子路谈宋江为什么杀李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