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全球性扩散并没有影响到商业航天行业两个巨头的发展进程。
先是埃隆·马斯克的Space X在卫星发射上的激进策略。3月3日,Space X完成了第五次60颗升级版Starlink v1.0卫星的发射任务,从2019年5月首次披露其激进的扁平卫星设计、堆叠方法和部署机制以来,Space X已成功发射了300颗卫星。
再是英国通信公司OneWeb 上个月在哈萨克斯坦成功发射了34颗卫星,近地轨道卫星数增至40颗,本月还将再发射34颗卫星,而OneWeb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完成648颗卫星的部署。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2019年商业卫星发射数量仅有40余颗,“现阶段卫星的批量化制造对于我国而言仍是巨大的挑战。”微纳星空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郇一恒告诉小饭桌记者。
郇一恒离开航天五院在2017年8月与团队创立微纳星空时,瞄准的正是这个痛点。微纳星空是一家以卫星制造业务为核心的卫星系统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最初公司只研发微小型卫星,并已完成了7次100公斤以下的卫星发射任务,现公司在此基础上将加大百公斤以上中小卫星的研发。除卫星制造业务外,微纳星空还提供卫星地面设备制造服务,此项业务占营收的20%。
3月2日,微纳星空对外披露已完成近亿元人民币A2轮融资,投资方为创想天使、比邻资本等;此前的2019年9月,微纳星空获得创想天使、中科创星、深创投、涌铧资本、科鑫资本数千万人民币A+轮投资;2018年12月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长江航天产业基金数千万人民币战略投资。
高性价比打开市场
商业航天的发展得益于政策的支持。
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
当时正赶上国家推行全民创业,一批体制内的专家、设计师纷纷出走创立了民营航天企业。至此,商业航天大幕正式被拉开。
一直到2017年,这些民营航天企业的商业模型才初步跑通,资本也开始加码入局。根据经纬创投数据,这一年中国共有13家商业航天企业获得总额为21.6亿元人民币的融资。
在这种背景下,郇一恒离开航天五院与另外三名合伙人一同创立了微纳星空,其中一人是中科院微小卫星研究院的原总工程师吴树范,另外两人均是郇一恒在航天五院的同事。
依托于自身技术基因,微纳星空成立之初便定位于做卫星制造商。
当时商用市场刚刚被打开,大部分需求方的心态还只是停留在尝试上,订单以100公斤以内的微小型卫星为主,微纳星空决定不与强调高精尖的“国家队”正面竞争,而是走高性价比的打法,收割这些小订单。
高性价比主要来源于大幅压缩时间周期与成本。
微纳星空卫星的履约周期只有传统体制内时长的一半左右。这主要得益于技术上的创新与流程上的把控。
在技术上,微纳星空自主掌握了高自主星务管理技术、高稳定性姿轨控技术,这使得其卫星在发射后13个小时内就可以执行任务并成功收到图像,远低于行业内的数天到一周。而且在研发过程中,微纳星空将复杂的卫星工程系统切分成每个细小的模块,并对每个模块进行标准化处理,尽量降低差异化。“对于客户给出的个性化方案我们一般会与客户协商,争取将方案做到和我们的标准卫星平台适配。”
在流程上,微纳星空也进行了大幅度优化。一般体制内卫星研制会有五个阶段:可行性论证阶段、方案阶段、初样阶段、正样阶段和在轨测试阶段。也就是说,在一颗卫星正式发射前会制造1-2颗进行验证,这无疑拉长了整个周期。
微纳星空通过前期的技术验证和经验积累,自主研发核心部组件并提前完成了在轨验证,加强在全虚拟仿真分析的投入,优化研制流程,实现了一步正样研制过程管理,大大地缩短了研发周期。
目前微纳星空10公斤平台卫星的履约周期为3-6个月,50公斤平台的交付周期为6-8个月,100-200公斤平台的交付周期在一年左右。
MN200小卫星平台
压缩卫星前期的重复实验工作也让微纳星空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除此之外,微纳星空还大量采用创新的可靠性设计技术和加固方法用低成本的工业级器件取代体制内所使用的宇航级器件。工业级器件与航天级器件的成本差异有时会在上万倍。
而且相较于体制内,微纳星空还有灵活的供应商可以选择。除了体制内的研究所,它还会选择民营创业企业、国外公司合作。在三方一起议价的情况下,微纳星空的原料采购成本也有所降低。
凭借高性价比、交付周期短以及人员专业化的优势,微纳星空刚成立就拿到了军方订单,2018年发射了“中央电视台未来号”、“微纳一号”以及某通信试验卫星等3颗卫星,2019年发射了“星时代-5”、“微纳二号”、“微纳三号”以及1米分辨率遥感业务卫星等4颗卫星,这些平台级别都在100公斤以下。
靠“大卫星”持续赚钱
虽然最开始从微小型卫星差异化切入,但据郇一恒介绍,随着卫星发射趋于普遍化,未来行业的核心竞争还是集中在200公斤以上卫星的制造。SpaceX目前在轨道上的卫星质量已经超过75吨,平均每颗卫星质量超200公斤,OneWeb发射的每颗卫星重量也在150公斤左右。
但现在国内民营航天企业200公斤以上卫星的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需求。
“50到100公斤平台其实就算是一个非常大的瓶颈,这种卫星售价高,客户对寿命、质量、性能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制造过程中需要攻克很多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卫星规模的增大,每一部分的功能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昂贵的载荷会对卫星平台的控制精度、稳定性、自动化、电磁干扰、电源、振动控制等都提出了相当大的考验。
比如在太阳帆板的展开上,一般微小卫星采用单页帆板甚至体装板,而大一点的卫星需要采用四五折帆板才能保证电源供应,展开的难度就高了几个档次。对于卫星携带的大型遥感相机也有相应要求,这种相机必须精度高、幅宽窄。
从结构上来看,微小卫星的框架拼接与积木搭建原理类似,一般采用被动热控和简单的加热模块,但大卫星的设计更为复杂,需要大量采用类似碳纤维、封膜夹层板等复合材料,有的还需要复杂的主动热控系统。
这些复杂的技术就导致了目前国内制造商很难对大平台级卫星实现批量化生产,卫星价格也很难进一步降低,再加上卫星运营商的商业模式还未彻底跑通,这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卫星的需求。
受此影响2019年资本对于商业航天赛道的态度也有所变冷。2019年全年主要商业航天企业披露了23笔融资,总金额在19亿元左右,而2018年披露的融资总额在21亿左右。
郇一恒表示,现在整个商业航天赛道已经告别了空讲航天梦的阶段,公司能实实在在赚到钱才是硬道理。
今年微纳星空将聚焦精力于200公斤以上卫星的研制。为了拓展营收,微纳星空还开拓了地面设备制造业务,“一般客户选择了我们做卫星后,也很乐意用我们的地面设备。”
微纳星空科研团队
在人才上,微纳星空60人的团队中有近80%的研发人员,研发团队中大部分来自于航天五院。现在体制内对于人才离职的管控逐渐加强,微纳星空研发团队的建设也将重点从以前的体制内人才引进转变为内部培养。
- END -
社群招募
欢迎加入我们的精准读者群,这里有志同道合的创投伙伴,最快最全的科技资讯,更有小饭桌记者的权威分析,公众号后台回复“群”即可!
点击阅读往期精彩回顾
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凤凰新闻/百家号/搜狐新闻/一点资讯/新浪财经等20多家媒体入驻账号
本文版权归“小饭桌”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