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个精明的人——抛开“锚定”而后动

昨天我们仨去逛商场,给珊珊爸爸看了件羽绒服1500,商家说全场任选两件就能打五折,我们又给珊珊选了一件羽绒服。结账的时候发现珊珊爸爸要的羽绒服缺码,买不了,最后珊珊成了大赢家,买了一件羽绒服和一件毛衣,花了五百多。
出了商场,我们才回过味来,缺码我们可以不买啊,为啥最后还美滋滋的买了两件出门呢?

其实这就是锚定效应。
如何做个精明的人——抛开“锚定”而后动_第1张图片
锚定效应.jpg

锚定效应:也叫沉锚效应,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通俗的来讲,就是人们以为自己思考问题的时候,是独立的且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容易被先入为主或者第一印象所影响。

买卖双方的“双赢”陷阱

回头来看看我们家买衣服的例子。我们看上的衣服,折后两件差不多1100,而当我们发现给孩子买两件只需要500多的时候,还觉得自己省下了好几百。
出去旅行的时候,看到一个纪念品挺好看,卖家出价100,拦腰砍价还价50,磨了半天成交,还觉得挺有成就感,花了50买了100的东西,而卖家也挺高兴,10块钱成本的东西定了100的价格,卖了50。
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预期的1100和店主的这个前置标价100,就是一种“锚定”,卖家让我们始终围绕着这个似乎是随机的数字来思维,这也就是为什么商家在一开始就标价很高的原因,因为,这种方法能够实现“双赢”:商家赚了钱,顾客“捡了便宜”。

工作的思维定式

领导交代一个新任务的时候,提了一句,这个事情有难度,做起来有点困难……当你接手以后,“有难度”这个锚就会沉入你的脑海里,很多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把进行不下去、做不好的原因归结在这个“锚”上。
如果领导说这个事情挺简单的,放开手脚的去做,那这个事情能办好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因为你的“锚”定在了简单上面。
事情本身内容并没有变,但是因为你的“锚定”变了,结果也会跟着改变。

第一印象难改变

相亲这个事情上,“锚定效应”的表现堪称“完美”。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大约75%的人不会再有联系。而且交谈之间,会不自觉的把前任当成一个“锚定”,不停的比对面前的这个人,是比前任好还是比前任差。这也是相亲成功率很低的原因之一。
面试的时候同样如此,初见面时面试官对你印象挺好,面试过程也挺愉快,结果起身握手致谢的时候,让面试官看到你领带上有块小污迹,印象分立马大打折扣,当然,你也完美的错过了这次机会。
第一信息一旦被人接受,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会导致人在认知上的惰性,从而产生优先效应。

如何做个精明的人——抛开“锚定”而后动_第2张图片
为什么是这样?.jpg

既然生活处处是“陷阱”,我们又怎么来避开这些雷区?

货比三家,跳出限购的“怪圈”

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打折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犹豫一下,如果还能用折扣券,冲动就会慢慢升级,而当看到“限购”或者“限量版”的时候,就会产生再不买就买不到了的错觉,剁手党由此产生。
这个时候,不要一直盯着原价算省了多少,也不要担心再也买不到了,走出门,货比三家,说不定不打折比打折还便宜,货也充足着呢。

三思而后行

冲动的结果往往都不太好,所谓三思就是当你快要控制不了你感性的野马时,用理性来帮你抓住马缰,缓一缓再说。
比如,一些品牌喜欢推出几款天价产品,其实就是想设定一个特别高的“锚点”,这样才能把一些普通产品也卖个好价钱,甚至还让消费者觉得自己占了便宜。这个时候,等一等,再等一等,说不定就能用很美好的价格你的“心头好”收入囊中了。

夺回锚点的主动权

在谈判中率先报价的一方往往会占有优势,因为他提出的价格会被当成锚点。例如,A:“这个项目报价10万。”B:“不行,顶多给你1万。”提高锚点后,A:“这个项目报价100万。”B:“不行,顶多给你10万。”
不过,心理学家也提出了抵消锚定效应影响的方法,那就是,用一个超过自己常识的低价来杀价,夺回锚点的主动权。A:“这个项目报价100万。”B:“不行,顶多给1000。”A:“什么?至少也要1万吧!”

通过全面分析来做决策

在做决策时,尽量集思广益,寻求不同的意见、方法,以开拓你的思维,打破原有的条框束缚。丞相也好军师也罢,他们的主要职责并不是帮助君王或者主公做决定,而是通过尽量多的呈现他们收集的信息,让君王和主公在做决策的时候可以尽量做到面面俱到。

诚然,“锚定效应”给我们的工作生活事业带来了很多小“陷阱”,但是当我们知道了这个效应以后,反其道而行之,就会跳出种种陷阱,成为一个“精明”人。

这正是,生活处处是陷阱,反行其道有妙招。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做个精明的人——抛开“锚定”而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