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都有理性的一面和非理性的一面,当人非理性的一面在群体中被统一了以后,心理群体的智商就会低于单个个体理性人的智商。知道了这一点,对于行为金融学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呢?如果只考虑单个个体,个体的心理偏差是随机发生的,那么就有可能相互抵消掉。但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非理性行为不是随机的,而是会发生系统性偏差。当出现极端事件时,比如市场大跌,并不是像理性理论预期的那样,会有很多买入来纠正向下的价格偏差。实际上在恐慌性情绪下,大跌的市场往往会发生相互踩踏,竞相出售,使得价格进一步偏离,甚至发生崩盘。

    “羊群效应”,就是指放弃自己判断,追随大众的决策。

中国股票市场上存在一种常见现象,叫“板块轮动”。什么意思呢?它类似于行业轮动,包括但不限于行业的轮动。行业轮动是指,随着经济从繁荣到萧条再到繁荣等的周期性往复变化。在特定的经济时期,有特定的行业受益,投资者会根据经济情况配置不同的行业,形成行业的轮动现象,这在所有国家的市场中都存在。

      中国的股票市场除了行业具有轮动性,还具有“板块轮动”的现象。板块包括地区、热点话题、热点事件等。例如新能源板块、P2P板块等。板块的轮动与经济周期或基本面并没有太多关系,更多的是投资者行为聚集而形成的,也就是我上面讲的“羊群效应”。在概念股的炒作中,超级大户与中小散户的净买卖行为相反,“头羊”提前建仓,炒作期间净卖出,建仓过程较慢,但是清仓过程很快。而“羊群”的表现刚好相反,他们慢于“头羊”,一般进场时头羊已经建仓完毕。并且小散户离场不果断,炒作结束后未完全出货,被套住的比例高。

      追逐热点的投资行为错在哪里?通过对这种概念股炒作中的羊群行为分析可见,投资者追逐热点投资是不理性的。你需要意识到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概念股炒作很多是没有基本面支撑的。一些热点问题完全是制造出来的,部分理性的投资者或者上市公司仅仅依靠投资者形成羊群效应,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你要知道,发达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占比超过90%,而中国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呈现典型的“二八”现象,即个人投资者数量超过总数的80%,但资金量并不大,也就是散户为主,但是,能够控制市场的却是数量占比不足20%的机构,这样的投资者结构有利于形成“羊群效应”。

      第二,“羊群效应”产生的过程中,上市公司、分析师、媒体、机构投资者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诱使投资者成为“羊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诱使羊群效应产生能给公司带来短期利益。上市公司甚至仅通过更换一个名字就能成为热点。上市公司高管还可能单独,或者与机构联合,通过制造市场热点,产生群体反应。“羊群效应”将推高短期股价,对高管减持、公司资本运作有利。而分析师本应提供第三方客观的投资评价,但受激励方式的影响,他们会通过羊群效应推高股价,使自己的业内评价上升,这对分析师自身有利,最终造成分析师的投资推荐并不一定客观。媒体虽然不是“利益攸关者”,但报道客观上起到了信息传播和信息强化的作用。

      第三,投资者会被所谓的市场热点所吸引,从而成为“羊群”之一,其心理原因是被高收益但低概率的事件所吸引。一个个的市场热点,会造成相关股票的投资收益比其他股票好,如同买彩票一样,如果中奖,会有巨大的收益。投资者看到很多把握住热点且踩准市场节奏的人发家致富了,觉得自己也有这样的运气。但是他们看中了极端收益,但忽视了小概率。

      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另一个角度呢:

      1,人有遗忘痛苦的本能心理。人生不如意十八九,可语之人无二三。要是难受的事都记得,就没办法积极生活了。可能这是最能直接解释普通人“记吃不记打”吧。

    2.因为头羊赚钱了。普通人只能看到结果,却看不到过程,结果就是头羊赚钱,而跟随头羊,自己也有机会分一杯羹,和头羊一起赚钱,有时甚至变成了崇拜。比如最近两年的币圈出了一大堆大佬,许多人争相效仿。

    3.大众的记忆力确实不太好。投资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娱乐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娱乐圈里的热点来得快去得快,大众对娱乐圈热点忘记的也快,对投资市场里被割这件事忘记得同样快。如果能对每次投资做记录,做复盘,常拿出来看看,就会减少遗忘。

    4.过度自信。不自信,怎么在这个凶险的世界里活下去…

    社群的学习方式真心不错,有老师的高度,有学员的多元角度及体会,兼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羊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