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语言 - 《话镜》读后感

人类的两只眼睛,比很多动物的眼睛要逊色。人类能看到的光,其实是很窄的一个范围。把1毫米分成一百万份,波长在380份到750份之间的波,视网膜上的细胞才能吸收,即人才能看见。

波长在380份以下的,就是紫外线;波长到了450份开始转蓝,500份转绿,570份转黄,590份转橙,到了620份就转红了,过了750份就是红外线了。紫外,红外都看不到,不过波长较短的光携带的能量相对高; 所以防晒防的是紫外线,疗伤加热用的是红外线。热情奔放,火火的红,竟然是能量最低的,冷色调的紫蓝才是能量的使者。

不同语言对于颜色的表达可以非常不同。有些种族的语言,只有深色和浅色,再加红色的表达。有些语言却是非常精细,对于颜色的细微差别也有不同的命名。比如有次我坐邮轮,名字叫蓝宝石公主号,英文叫Princess Sapphire,我就很好奇,Sapphire和Blue有什么不同呢,后来对照着看,知道Blue所指范围比较宽,还包含了一些Sapphire没有的偏绿的蓝。在领行李的时候,要按照颜色分组,其中的Green和Aqua又让我迷惑了,我看Aqua的标签就是绿的,看到了Green的标签后,才知道比Aqua稍深。再来两个蓝色,一个是Siniy,一个是goluboy,前者深,后者浅。在俄语里,没有对应的蓝色,要描述蓝色,只能从这两个词里选一个。

语言在色彩描述上的模糊,通常不意味着说该语言的人对这些色彩的辨识度差,这些色彩之间的差异,除了有特定色盲症的人,各个种族的人都能分辨。事实上,不同的语言都会有不准确的惯用语。“White Wine”,白葡萄酒,但是它真的不是白的,明显有微黄。橙汁是什么颜色?它不是橙色,其实它是黄色。据说意大利语把鸡蛋叫做红色(il rosso),懂意语的同学请自我辨别。黄色人种,我们的皮肤怎么就是黄色了呢?


色彩,语言 - 《话镜》读后感_第1张图片

不同的语言对于相关信息传递的要求可能不同。好比不同人拍的照片,有的人总是有时间自动显示,有的自带地理信息,有的有镜头信息等。语言也是如此,在把语言当做交流工具的时候,不同语言对于不同信息传递的精确度,(如俄语中没有统一的蓝,只有稍深的Siniy & 稍浅的goluboy)和完整性(如时态,性别等)要求也不同。不同语言在不同事情上追求的精确度也不同。比如以精确严密著称的德语,对如果(if)和当(when)却都是用一个词"Wenn"。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德国人分不清这两个概念。

我看过一个英文电影,一个侦探问一个杀人嫌疑犯被害者的情况,该嫌疑犯脱口而出,“he was a good man..."一个过去式让这个侦探立即跟上一个问题,”你怎么知道他死了?", 根据剧情,该嫌疑犯不应该知道被害者已经死了。中文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他是个好人”,根本就不需要交待“他现在还活着且是好人”,还是“他现在已经死了但死之前是好人”,因为时态不是我们说话的“必选动作”。

再比如“我昨天碰到了一个好心人,ta帮我拎了箱子。”听到这里,我们有时会问ta是男是女。英文则没有这个问题,在说ta时,你不得不在he或she之间要选一个。中文在白话文运动之前是没有她和它的。当然英文还算简单的,德语,俄语,法语名词的性别确实更复杂,那就意味着在说“我昨天碰到一个好心人”的时候,好心人这个名词就会因性别不同而有不同的词性,也就是必须得透露这个好心人的性别了。土耳其语,印尼语甚至还要在动词上分性别。中文的动词,名词,代词都不分性别,在这件事上,中文够一视同仁的。我们说英文,把老婆说成he的时候还少吗?搞得好象我们都爱娶男人做老婆似的。

那么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语言并不限制一个人能想或表达什么,时态,性别,精确等要件,需要的时候,中文都可以表达,说中文的人也都可以想到;语言是强迫你说话时,必须想到什么和表达什么,否则不是语法不对,就是撒谎。

据说在南美亚马逊流域有个部落叫玛蔡斯,他们的动词过去式就有三种,发生在一个月前以内的是一种过去式,发生在一个月前到50年前之间的是一种时态,发生在50年前的又是另一种。他们在说过去事情的时候,总是要交待出这个时间信息。玛蔡斯人对来源的表达还非常精确,动词形态需要根据表述的是直接经验,证据推断,猜想,还是道听途说来确定。比如我说“张三了王大大的钱。”这个动词偷除了时态,还会有四种形式。1. 我直接看见的,动词“偷”会有形式一;2. 我看见张三的物品里有两个钱包而推测的,动词“偷”会有形式2;3. 张三是我们这些人里品行最差的,所以我猜是他偷的,动词“偷”会有形式3;4.王二麻子告诉我的,动词“偷”会有形式4。

据说,你问一个玛蔡斯人,“你有几个老婆?” 他会用合适的动词形式告诉你,“我有2个老婆”,而你可以听到他说的动词“有”可能是一个月之类的过去式+直接经验的动词形式。也就是现在他2个老婆不在他视野范围内,1个月之内他和他的2个老婆曾经在一起过。因为他们精确地告诉你,他并不确信,说话的此时,会不会有一到二个老婆有意外死了,所以不能用现在式。如果要用现在式,也只能用推测的动词形式。

语言是一个交流的工具,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中文的模糊性而自豪;比如有人为了中文的一个词既可以这么用又可以那么用,而沾沾自喜中文的博大精深。如果是那样的话,小鸟只用一个“吱吱”表达它碰到的各种情况和诉求,岂不是最模糊而博大精深的?!;同样,我们也无须为了中文不够准确甚至名词,动词缺乏性别时态而自损,语言从来不会阻碍我们的思维和认知,牺牲准确和复杂而得到的可能是工具的易用性和普及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色彩,语言 - 《话镜》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