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授权转载自妖猴电影(yaohoumovie)
首先要说一下,这部电影,绝不该归类于惊悚片。虽然那些窒息的情节,给人带来了感官刺激,让人心跳加速...
但细细回味,最后能引起深思的,却只有人性。所以说,按河马哥理解,这部影片有很大的成分是写实片:《孤儿怨》。
美国,一个弥漫着白雪的冬天。
约翰夫妇即将迎来第三个孩子杰西卡,可是由于妻子凯特长期酗酒,导致了意外流产。
痛苦之余,凯特的内心也无时无刻不在自责...那种无法言喻的煎熬,暗夜梦境的惶恐,以及来自婆婆的冷嘲热讽,都深深扎根在她的心中,无法消除。
为了弥补这份遗憾,也为了能把对杰西卡的爱给予真正需要的人,他们决定从孤儿院收养一个孩子。
于是,一个叫爱丝特的独特女孩,进入了他们的生活。
然而,自从养女进入家门起,这个家就开始陷入了混乱:
邻居家的小女孩被摔成重伤、夫妻间的隔阂矛盾越来越深、儿子丹尼尔差点被烧死、聋哑的小女儿越来越孤僻、前来走访的修女意外死亡...
而这一连串诡异的事情,最后竟都指向了一个人:爱丝特。
看着养女天真可爱的面孔,凯特越来越迷惑,她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看似单纯的九岁女孩,身上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她的一个回眸,就足以使你惊悚;她的一个微笑,就足以令你惊慌...
电影《孤儿怨》上映于2009年,是一部由美国人在加拿大拍摄而成的佳片,目前豆瓣评分:8.1。
有网友评论说:这是看过最好的恐怖片了, 除了剧情反转流畅,小演员的精湛演技,以及惊悚的剧情之外,现实的意义也尤为令人反思。
该片是导演佐米希尔拉在《恐怖蜡像馆》之后第一次重新执导恐怖片。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最核心的角色,小女孩爱丝特是由新人伊莎贝拉弗尔曼扮演。
至于为何要用新人,导演希拉尔说:开拍之前,试镜了很多孩子,一直都没找到合适的。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偶遇了伊莎贝拉,在看到她的瞬间,即有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小孩子一般会有做戏痕迹,表演过猛,但伊莎贝拉在镜头前却表现自然。
事实证明,她的本色出演,的确为影片加分不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8.1的评分,她起码独揽一半。
有一幕是这样的,影片最后,她持刀追击凯特到冰湖,在凶狠的厮打中,俩人一起掉进冰窟窿里。
凯特爬上来后,她抓着凯特的腿...喃喃地说:求你了!妈妈。
这一转一换的表演,从凶狠到乞讨,她演出了Anglabeby这辈子也演不出的味道。
影片的名字《孤儿怨》同样充满玄机,单从表面来看,这个孤儿所指的是爱丝特。但细心的观众在看完后都会发现,影片其实是由两根线贯穿而成的。
物理上的孤儿:爱丝特。
由于患有奇怪的病症,她被家人抛弃,由此便界定了孤儿身份。
虽然不被社会认可,虽然在医生口中她是个靠扮演可怜小女孩儿,来获取怜悯的骗子,虽然因爱生妒,杀了很多人!但这些先决条件,其实都源于她畸形的生活。
她的出生,她的病情,使她的一生只能用一个身份生活,亲人对她的无情抛弃,是使她在医学研究所内受尽折磨的直接原因。
在研究所逃脱,回归正常社会后,爱丝特对爱、对性,当然有着正常人的渴求,但是由于身体的原因,她得不到男人的青睐,因此身心备受压抑。
她画在墙上的那些所谓变态画作,实际从成人角度来看,与以情欲作为创作的油画无异。
它之所以会让人感到恶心、反感,那是由于人们看待她的视角,是以一个九岁的孩子来看的。
其实,这点对她非常不公平,也是对她打击最大的一点。对凯特,对约翰,她都曾极为认真的说过:别像对小孩子一样,对我说话!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在饭前做祈祷,对绘画与音乐充满天分,举止优雅的女人,在社会上原本该是星光熠熠,受人追捧的。然而,天生的缺陷剥夺了她的这一权利...
所以说,作为孤儿不是她的选择,是上帝给她的福利。同理,怨恨也不是她的专属,而是给予上帝的回报。
精神上的孤儿:凯特。
与爱丝特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无论在身体抑或物质上,凯特拥有的都近乎完美:成熟诱人的身材、耶鲁大学执教的经历,潇洒有钱的丈夫、一双可爱的子女、背水靠山的豪宅、豪车等。
可是,这些光鲜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地鸡毛:曾经酗酒的过往、失手伤害孩子的经历、刁钻难缠的婆婆、以及意外流产的阴霾。
这些元素,都是她生命中不可磨灭的污秽。其实,与物质上的充实相比,精神上的空虚才是无法填补的。
收养爱丝特这个决定,本来是弥补她精神的空缺。
也正是基于这点,才导致爱丝特恨她至深,被当成替身的滋味,换做是谁也不开心...在杰西卡骨灰栽培的花树前,爱丝特流下的那滴眼泪,其实是给自己的。
在美国版的原片中,爱丝特曾有一句台词:想要像爱自己的亲身孩子那样去爱一个收养来的孩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预告片发布后,因为发行公司华纳兄弟,收到了很多国内收养孩子的父母和监护人的投诉,迫于压力,便把这句台词删除了。
仔细留意,就会发现凯特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状态。花树事件后,与爱丝特的矛盾,更加重了这一切。
丈夫的不理解,儿子的叛逆,小女儿虽精灵可爱,但毕竟是个有缺陷的聋哑人。无法正常交流,也便安慰不了她精神的空缺。
最经典的是她的心理医生,这个一直被美国人视为救世主的职业,在这里竟被作践成了饭桶级别。
当自己的心理医生也不再相信自己时,凯特内心的孤独,也已经濒临崩溃边缘了。
医院里,当发现爱丝特谋害儿子后,凯特疯狂向爱丝特袭击的那一霎那,是冲破临界的表现。可悲的是,那一刻,无论是丈夫、婆婆、还是自己的女儿都离她而去。
独留她一人在医院被医生强行麻醉,那种被遗弃的境遇,不正与孤儿无异。
当一部惊悚片超越了本身的惊险刺激,上升到人生思考的阶段时,其艺术魅力,也便得到了质的飞跃。
河马哥以为,这也是该片能在众多惊悚片里脱颖而出,得分如此高的原因之一。
不得不承认,影片在某些细节处理上还存在着一些诟病。
比如爱丝特被收养之后,一次深夜打雷,她想找约翰睡觉,于是便拉着熟睡的妹妹一起去找凯特和约翰,她说:我们都害怕打雷,要跟你们一起睡...
妹妹可是一个聋哑人,她会听到打雷吗?
爱丝特在剧中的角色一直是个细心谨慎、甚至达到半神的人物了!这样的错误发生在她身上,不太可笑了吗?
另一点,编剧在人设定位上存在偏颇,他不该给爱丝特扣上一顶精神病的帽子。
精神病患者,无论在时间、地点、境况,都是无法自制的...
像爱丝特这样,做任何事,都能掩饰得天衣无缝,向对手下手时,又是那么简洁明快。这样的行为,这样的克制,如果也归类于精神病,真是笑话了。
这样说,并非我同情爱丝特这个角色。虽然,她的身世令人怜悯,但得不到便去毁掉的残忍性格,是让人抵制的,是犯罪行为!
所以,把这种病态的犯罪扣在精神病人的头上,是不公平的,是对弱势群体的不尊重。
还没有对象?要不要给你介绍
一款不错的狗粮
点「在看」,老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