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如果不是有目的地读,经常是读完一扔,回头想想啥都记不住。
本熊读书算比较多了,一年总有几十本,今年超过百本,但读的啥也大部分都忘了。
所以,读书想有效果,还要有方法。
最近有本书叫“如何阅读一本书”,把阅读按从浅到深分为基础阅读(elementary)、检视阅读(inspectional)、分析阅读(analytical)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
这说得不错,但书是洋人写的,读起来仍然有些隔的感觉。
本熊读书多年,也总结了更简单的五个读书习惯。相信人人都可以做到,坚持下去,也人人都会有收获。
第一个习惯:记录四个要点
每一本书的四个信息要点要记下来:书名、作者、出版社、版次时间。
比如,本熊最新读完的一本书是这样的:《鲁迅遗风录》,孙郁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
因为不管当时读得多么投入、细致,总可能有遗漏。而且,本熊的习惯是读完书只留很少最有保存价值的,大部分转让、送人、捐赠出去,实现书的最大价值。这样的话,以后若想查证什么东西,必须能找得到原书才行。
这样记还有一个好处,对各出版社出书的质量了解得更清楚了。哪类书找哪个出版社的版本,心里基本有数了。有的出版社虽然名气大,但其实书很一般(比如中信。这个可以专门写一篇文。)
第二个习惯:写读后感或点评
读完一本书,一定要第一时间把读后感或对书的点评写下来。因为刚读完,感觉最直接、最新鲜,肯定最有话说。
这个写下来的东西,过一段时间再看,会有感觉:啊,当时是这么想的啊。
读书要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
把书读薄的重要一步就是把几百页的书换成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比如,本熊最近读了“军机处二百年”,下面是读后写的一段话:
这个主题以前无人写过,但似乎名为“军机大臣二百年”稍合适些。不过,也不算很切题,因为虽是以军机大臣为中心,实际写得还是历史事件。看了书名,更多想看的是事件背后的军机处机制运作。以事件而言,必须有重大事件才可写,本书就是这个逻辑。但以制度而言,即使日常工作也有可写之处。尚缺乏宏观角度的分析与梳理。当然,以历史事件为线索相对容易些,以制度为角度写复杂些,要另起炉灶。现在这么写是把历史事件中突出一些军机大臣的因素。另,错别字不少,版本不好。
当然,如果感受很多,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本熊在文集“读书偶得”里有一些就是这么写成的。
第三个习惯:摘记并不定期整理
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动笔墨有两层意思:一是在书上划线、评点、标注,二是摘记要点。
摘记的内容一般分三种:一种是对自己有启发的观点;一种是与自己看法相同,但说得更透彻;还有一种是积累做素材用。
现在书多得很,看到水书的可能性也大增。不像当年,凡能读到的书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品,所以读一本存一本也可以。但在水书横行之下,要秉持一本书有一句话有用即值得之态度。
因此,如果读完一本书,有一句话能摘记下来,也算此书不白读。
本熊对一本书摘记有多有少,多则数页,少则一句。比如下面这则:
齐春风在《大家精要--梁启超》中写道,“梁认为中国旧史学存在着四大病源: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两大弊端:一是能铺叙而不能别裁,二是能因袭而不能创作。”(P117-119)
梁先生的几句话不长,但至为精当。读此书有此一句则有收获。当然,这并非说此书只有此一句精彩。
摘记多了,难免杂芜,这就要时时整理,将类似主题的合并同类项,归纳总结。比如历史的归一类,文学的归一类,人物的归一类。。。
同样主题的放在一起,能比较出异同。比如同样是写北洋水师的,一比较摘记就分得出高下,马幼垣先生的“靖海澄疆”显然比别的高一筹。
第四个习惯:看书的零碎部分
很多人看书只翻主体内容,前后都略去不看。
本熊以前也是这样,但后来学着写过论文后就不同了。
写过论文的都知道,论文主体自然最重要,但脚注、参考书目等一丝一毫不能马虎。
本熊曾有经历,几条脚注的直接引语写成间接引语了,差点被FAIL掉。
所以此后一直很重视这些东西。而比较严谨的书中,这些东西都可以读出很多内容。
比如,在“唐诗百话”中,下面一段就出自脚注:汉武帝曾和他的大臣在新造的柏梁台上饮酒,君臣连句赋诗。皇帝带头作了一个七言句,群臣就跟着用七言句连接下去,这是七言诗的开始。
参考书目的作用在于深入阅读。如果对该书主题感兴趣的话,可以按图索骥,不失为便利的方法。
此外,序跋也很重要,能了解这本书的来龙去脉,写作考虑,重点所在。
比如在马立诚的《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一书中,编者在序中写道,经济突然的大规模增长并不必然伴随着现代性转型的完成,恰恰相反,它反而会加速地暴露其在政治上需要发展完善之处,这正是马克斯·韦伯在100多年前对德国精英和知识阶层的警告。
这段话就很重要,对全书主线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有一些导读更是要读,那是专家读了之后的总结分享。
第五个习惯:动笔写吧。
按英文习惯,一般会说: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最后一点当然很重要。
读多了,自然要写字。只有动笔写,才能知道看书的效果。输出才知道输入得如何。
如果写不出来,自然读得不咋样,连两脚书橱都算不上。
至于写得怎么样,则是另一回事。本文虽不咋样,但就是读书的结果不是?
这点就不用展开了吧。
学会阅读永不孤独,学会写作永不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