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临帖之选帖

袁文长

临帖是学书者第一要务,也是书家终其一生的基本动作,而选什么法帖临习又是基本之基。这个问号如何拉直?这就要解决选帖问题。

学书者起初选什么样的法帖来临习,可不是一件小事,如同男女相亲,相准了,自头偕老,执手终身;选错了,别别扭扭,中道分手,前功尽弃。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米芾,长时间临习唐代诸多大家的法帖,笔画精准,功夫至深,能写谁象谁,被誉为集古字之大成者。然所写作品,长时间陷入唐人窠臼,没有风格,没有气韵,仅仅是位书写者。苏东坡指点了他,上溯魏晋,主功王羲之。米芾信其言,践而行之。通过一段时间的磨练,终成风格独特而为世人钟情的米字,雄据中国书法史巍峨雄壮之金字塔的顶端。

篆隶楷行草,上下几千年,无数刻帖,碑拓,浩如烟海,虽不能尽读,日常生活中总能接触一些书法作品,这其中总肯定有你喜欢的,甚至有让你心动的。人们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也是对这幅作品再创作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也溶进了欣赏者的性格、阅历和喜好,甚至所从事的职业。有的一见钟情,有的众里寻她千百度,有的还要媒约之言,经别人推荐。自己喜欢的,就是你合适的。 有人说学书要从楷书临起,或欧阳询,或颜真卿,或赵孟頫;有人说学书要从篆书临起,或石鼓文,或峄山碑,或邓石如小篆;有人说学书要从隶书临起,或曹全碑,或张迁碑,或好大王碑;也有人说学书可直接临行草,或王羲之,或孙过庭,或王觉斯。以上这么多的"或",我认为,只要你确认了你所喜欢那一个,就可以动手临习了。中国书法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家族书法传承绵延的支流,这就是后辈在先人的薰陶下,耳濡目染,自小就习惯了一种风格,并融入其中,从而使审美格调陈陈相因,两晋的王氏家族大王小王至智永、唐代的大欧小欧、明代的文征明家族即为典型的范例。

当然一般规律而言,中小学生习字学书,当从楷书入手。楷书笔划定型、法度严谨,一段时间临写,可以改变心浮气躁的、多变频动的习惯,增强规矩意识,从而静其心性,能持之以衡,有坚韧不拨的毅力。对汉字起源有所涉略的成年人学习书法,可以从篆隶入手。篆隶笔法变化小,基本上全是中锋行笔。但篆隶的用笔和结体又是楷、行、草书体的源头,古朴、端庄和典雅,对应成年人审美情趣,而且能夠梳理汉字结体脉络,辨析汉字发展源流。一段时间临写,进一步加深对法书艺术的理解,使原本稳定的心态更加持重,也能使人生的阅历和内涵更加丰富。对初具书法功底、追求书艺不断提升的人来说,应该下功夫用较长的时段来临习古代行草大家的法帖。中国书法艺术之"艺"字,最集中体在"行"和"草"这两种书体上。行草书结体丰富,笔法富于变化,徐疾、干湿、浓淡、润燥、正斜以及黑白等书法所有辨证之要义全在其中。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东坡的《寒食帖》,不仅是中国书法最好、最受青睐的三大行书,同样也是各类至上书法作品中,最具人文性情的艺术妙品,也是几千年来芸芸书家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毕其功于一役、致力于专业书写的人,笃定要反反复复、而不间断地临习书法行草法帖,采百家之长入手,集万法之萃入心,能做到进得去,也出得来,率性而不逾距,达情而融于理,终成自家风貌。

学书临帖之选帖最忌讳的事是:临摹所谓导师之手迹。现有许多自诩为书法大师者,开班授徒,天花乱坠地描述自家书写技术之高超,诱导时人按照自创的路径行进于书道。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大师、导师之流,最多得古人之皮毛,自行尚不能致远,又何能引他人登堂入室?如此临写,只能误入歧途,自毁前程。临写近代书家之字帖也未必可行。时下学启功之行楷、刘炳森之隶书和李叔同之弘书的人很多。不能否认以上三家为近代人书写水平的高峰,但这仍不足以为学书者之楷模。启功之书取唐宋之法,但取唐时,法不及唐人森严,时有草率之笔;取宋时,力不如赵佶,时有墨猪之笔。刘炳森隶书虽有自我风貌和特点,但工整有过,雕琢太甚,少了书法率性之情,飘逸之风。而李叔同的书法,全在字外功夫。那些经历简单、涉世不深、学识浅薄之徒,何尝不是东施效频、入而不上其道耶!

如我之言仍不足以拉直学书临帖如何选帖之问号,每个学书者最终如何选帖,选什么样的帖,还是要靠学书者自悟。正如先贤所言,学书能成者,勤奋和天资各占一半。所谓天资即为学者之悟性也。如何选帖,学书者自悟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书临帖之选帖)